西安交大爱驻夕阳团队有关随迁老人的调研纪实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年轻人口涌入城市。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和家庭化流动性加强等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老人随子女迁居城市,掀起一波随迁老人的热潮。2023年7月底,西安交通大学爱驻夕阳团队再次出发,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随迁老人的心理福利状况,了解影响老人心理福利的关键因素,旨在帮助改善随迁老人的生活状况,让随迁老人在他乡“安享天伦”。
队员们的足迹遍布小区、公园等地方,在耐心的解释和细心的沟通之下,老人们敞开心扉,跟队员们分享了许多故事,也倾诉了许多烦恼与忧虑。在这样的深入浅出的交谈中,队员们作为倾听者,听到随迁老人说出那些平时很难宣之于口的感受,了解到了随迁老人的内心所想。
队员们发现,在城市的陌生环境以及快速的生活节奏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随迁老人未能很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如何适应社区新的环境?”“如何在新的社区中交友?”“如何处理与子女之间新的矛盾?”等问题困扰着他们,这不仅不利于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其家庭的和睦。
学生正在采访随迁老人
队员胡冰芝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发现,其所在城市的随迁老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身体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得到子女照顾的;另一种是因为子女工作忙碌,而帮忙照看孙辈的。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了比较悠闲的乡村生活环境,而城市的生活方式则更加的现代化和快节奏,老人很难融入其中。
“随迁,只是迈出一只脚的事情,然而与陌生城市的磨合,却是一场难以言说的艰辛之旅,语言沟通、生活方式、饮食差异、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随迁老人在异乡的生活带来不适应。”队员陈俊良在调研中遇到的李奶奶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随迁老人。因为儿子儿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孙子,李奶奶跟随儿子从山东乡村老家搬到江苏省徐州市生活。李奶奶表示在随迁生活中,除了和子孙团聚时能让自己感到温暖和值得,其他时候都充满了无奈和无聊。李奶奶提到:“城市不比农村,居住在高楼大厦里和居住在农村院子里是不一样的。”这里很难和邻居闲话家常,来往都很少,唯一能和同龄人交流的途径就是走下楼,到小区中热闹的地方中去。但李奶奶又对广场舞、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不太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学生正在采访随迁老人
队员左雨瓒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发现,随迁老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原住地不同,导致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原住地在城市的要比受教育程度低、原住地在农村的适应快很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背景下,面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的生活,面对信息技术对周围一切的渗透和支配,老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的生活。有些随迁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扫码、出行导航、购物等APP,又怕自己给子女添麻烦而不向子女说,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独自承受着孤独和恐慌。
经过这些天的调研,队员们认识到了随迁老人心理上的矛盾。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背后,是无数琐碎的乡愁。陌生的环境、割裂的社交以及单调乏味的付出在无形中加剧着随迁老人的精神问题。随迁老人需要更多更广泛的关注和帮助。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定能实现“大抵心安即是家”,让随迁老人在他乡也能够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