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走访神木基层建设,感受物质与精神财富发展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型思想观,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枫火志愿者实践项目一小组——“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协同走访王庄组幸福互助院并参观张王庄村大棚实地种植。本次调研主要途径为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对当地便民利民状况和乡村振兴情况做出真实反映,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赋村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
实践团抵达神木后的第一站,是张王庄村的村支部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各种规章制度和乡村发展规划表,桌上也摆放着几本厚厚的民意记录本。支部书记王勇平热情招待了队员们,并就村庄概况对实践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初步讲述基本工作议程安排。在对话中,他重点介绍了张王庄村的发展思路,一是依托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相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着重乡村文明建设,利用“幸福互助院”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难题,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访谈过程中,王勇平书记语气沉稳,对张王庄村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了然于心,途中接待了数位来访询问发展意见的个体商户,给成员们留下了踏实负责的深刻印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度访谈支部书记
带着对“幸福互助院”模式的浓厚兴趣,成员们跟随党支部书记的步伐,来到王庄组幸福互助院。采光通透和干净整洁的连廊隔断了食材准备间和娱乐休息区,墙上张贴的告示上挂满了“尊老爱老敬老”的宣传,彰显着幸福感满满的互助院核心。互助院设置的24小时照护的工作体制机制,及其提供的多种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能够真正服务院内每一位老年人。成员们询问和细察了“互助幸福院”的每周菜单和每天留样柜,发现其模式成本相对可控,而又充分利用村内资源,形成了彰显具有人文关怀的正向互助为民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互助敬老院”查看具体工作明细
实地了解的最后一步,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张王庄村“农旅融合”的大棚和露天户外种植基地。大棚内,一颗颗果实硕大饱满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成员们在党支部书记和大棚种植负责人的指引下体验采摘工作。种植在户外的作物同样长势喜人,油桃和毛桃被有序一排排间隔种植。负责人骄傲地告诉实践团成员们:“我们始终秉持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条件适合水果的糖分积累沉淀,最终使得这里的瓜果具有个头大、颜色好、味道甜等多重特点。最让同学们感到惊讶的是瓜果种植区长在半坡上个头巨大的南瓜、缠绕在枝干上的黄瓜、如绸缎般倾泻而下的西葫芦,作物的繁荣茂盛形成了一道道惹人注视的风景奇观。负责人还补充道,种植园的另一大优势是引入“太空种子”,这种种子经过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长成的作物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和更优的品质特性。支部书记对比了近年秋季南瓜的产量和品质,指出由“太空种子”长成的南瓜不仅口感鲜美,重量还达到了惊人的500斤。
图为支部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大棚种植
张王庄村的调研行程结束,实践队员们满载而归,支部书记王勇平描绘的“经济理想,人民幸福”发展蓝图清晰地绘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此次机会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深入基层观察社会的机会,也让他们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让乡村焕发持久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获得更充实更可持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