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走进乡村课堂,西外学子助力点亮儿童科技梦想
人工智能走进乡村课堂,西外学子助力点亮儿童科技梦想
2025年7月2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星昱九州”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竹镇童心幼儿园开展了一场以“AI知识宣讲及游戏互动”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西安外国语大学组织,旨在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向乡村儿童普及,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认知。
当日上午九点,阳光刚洒入司竹镇,实践队员们便提着画纸、笔袋和AI辅助设备抵达童心幼儿园。三十余位幼儿已整齐落座,孩子们对即将展开的科技体验活动充满好奇,教室里不时传来交头接耳的轻声讨论。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小奖品,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今天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同学,可以获得我们准备的小贴纸哦!”伴随志愿者轻松的互动引导,课堂迅速进入状态。
此次课程围绕“人工智能是什么”“AI如何帮助我们生活”展开。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趣味视频,以及浅显易懂的语言,实践团队为孩子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等。讲解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听讲、频频点头,个别活跃的学生甚至抢着举手提问,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交流环节 李婵娟 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志愿者们设计了多项实践体验活动。“我心中的AI机器人”绘画环节最受欢迎。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用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个天马行空的AI伙伴:有送冰激凌的机器人、有坐在UFO上打怪兽的战斗机器人,还有帮助妈妈扫地、煮饭的贴心助手。一位小女孩画出三层托盘的“端菜机器人”,并细致画上小风扇,“这样吃饭就不烫嘴啦”;一位小男孩模仿家里的扫地机,添上“天线耳朵”,希望它“更懂我说话”。
更为震撼的是,部分优秀作品通过AI图像处理技术被“动”了起来。孩子们看到自己画的机器人在屏幕上眨眼、挥手,甚至跳起“奥特曼舞”,欢呼声此起彼伏。一个小男孩拉着志愿者的衣角反复请求:“再让它跳一遍,再跳一次!”教室里弥漫着孩子们的惊喜与欢笑。
图为课堂环节 李婵娟 摄
随后开展的“未来职业体验”活动也让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几位小朋友被邀请讲述自己的理想职业,如警察、医生、科学家。通过AI人像生成技术,他们“穿上”了虚拟的职业装束,看见屏幕中那个未来的自己,孩子们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不少人还主动表示长大后也想“做研究、造机器人”。
在课程的尾声,实践团队组织全体孩子与作品合影留念。三十余名孩子排成整齐队列,高高举起自己的机器人画作,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记录下这段回忆的,不只是按下快门的一瞬,还有孩子心中悄然埋下的科技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照留念 李婵娟 摄
与此同时,团队部分成员也开展了实地访谈与调研工作。西安外国语大学“星昱九州”团队成员王一帆与卢队长共同采访了童心幼儿园负责人赵园长,就乡村教育发展现状、AI技术引入基层教学的可能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赵园长从事学前教育近五十年,深谙乡村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问题。她指出,乡村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些甚至家庭特殊,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注。她回忆道:“曾有一个小女孩经常穿着脏衣服来上学,我们老师轮流帮她洗漱、更换干净衣服,一直到她毕业。”赵园长坚持“因材施教”,强调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和成长背景,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她认为:“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没什么不一样,只是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同。”她感谢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扶持政策,也对志愿团队将AI技术带入课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启蒙,更给予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与无限的想象力。
赵园长表示,AI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城乡资源壁垒,让乡村孩子接触到更加先进、直观的教学内容。同时她也指出,基层教育工作依旧任重道远,需要更多人才、资源和持续关注的投入。
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星昱九州”团队在科技教育普及中的努力与探索,也深刻体现了青年志愿者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课程、真切深入的调研访谈以及对AI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关怀的双重传递。
西安外国语大学“星昱九州”团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窗,让他们不仅看到现在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而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与跃动的画笔,正是科技之光照进童心的最好证明。
撰文:西安外国语大学 张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