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宝鸡“青春逐农,智耘陕西果田”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农业强国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和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号召,7月21日至2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宝鸡“青春逐农,智耘陕西果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王海英副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宝鸡市渭滨区樱桃生产基地周边村落,实地调研果林业发展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难题,深入了解果林发展创新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当地农户
探访乡村景观:感受历史底蕴与振兴实效
实践活动伊始,在当地村民的热情引导下,队员们开启了对乡村的深度探访。他们先后参观了村内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古树木、承载岁月记忆的古碑,以及由当地城乡规划建设投资配套建成的乡村绿色健身体系。每一处景观都如同鲜活的教科书,让队员们在认真观摩与学习中,深切感受到乡村发展所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也直观体会到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扶持 —— 从守护文化根脉到完善民生设施,乡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这些实地观察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乡村的了解,也让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村中古树。
聚焦果林难题:倾听农户心声与发展痛点
随后,实践队员将目光聚焦于果林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入当地村民群体,与村中老人展开亲切交流。围绕乡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技术瓶颈、人工成本高企的现实困境、销售渠道与产业链延伸的短板,以及新型农机的接受程度与实际运营难题等四个核心方向,队员们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调研。老人们结合数十年的农耕经验,细数种植中的痛点: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水果销路多依赖本地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智能化农机因操作门槛和前期投入等问题难以普及。这些掏心窝子的分享,让队员们对果林农机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针对实际需求探索解决方案的思考。通过与村民的交流,队员们不仅收集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深刻体会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村民交谈。
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数据助力农机研发
实践的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在当地农户的悉心指导下,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种植需求。他们挽起衣袖、脚踩泥土,亲手测量土壤的湿度与硬度,记录果林间的行间距数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成为后续研发适配农机方案的重要依据,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的创新必须扎根土地、贴合实际,才能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图为实践队员在果林测量行间距。
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田间的果香却愈发浓郁。“青春逐农” 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深入乡村腹地、倾听发展需求的行动指南。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详实的调研数据,更有与村民倾心交流中凝聚的信任与期待。未来,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收获,把在乡村一线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在建设农业强国、绘就大美乡村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将以长安大学学子的担当与新一代青年的专业素养,不断探索适配乡村需求的技术方案,努力书写属于长大人、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篇章,让青春的汗水浇灌出农业现代化的丰硕果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