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前往陕西省黄陵县万安禅院开展实践
导读: 7月18日至2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奔赴陕西延安黄陵万安禅院石窟,以三维扫描、高清影像等数字技术为千年佛造像“把脉问诊”。学子们解码石刻艺术基因,建立精准“病历”与数据库,探索“零失真”科学修复新范式,用科技之眼凝视历史,以数据之手守护文明根脉,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注入青春智慧。
2025年7月18日至7月2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团队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万安禅院石窟佛造像保护现状调查及数字化信息采集活动,团队怀揣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与科技赋能文保的探索热情,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县万安禅院石窟寺,开展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研究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深度调研与科学实践学习,旨在为千年石窟寺造像数智化保护与修复研究开启数字时代艺术赋能下精准化数字文物保护新篇章。
深入石窟,解码千年艺术基因
在黄陵县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及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现场实地分析讲解下,团队深入万安禅院幽邃的石窟寺,直面承载千年沧桑的古代造像。师生们综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高清影像采集等科技手段,辅以严谨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归档,对石窟造像艺术展开了全面生动的“艺术+科技”沉浸式研究体检。
此次调研的核心,在于精准解析这些石刻杰作的“形态-美态”艺术审美数字密码。团队对石窟寺造像的空间形制、艺术形态、体量、尺度、服饰和装饰等进行了科学量化分析及数据库建设,精确扫描测量其数据特征,以构建“原真性、精准化”数据模型。如:通过数据算力与审美数据互嵌,深度解析不同造像的形制与容貌特征等,系统梳理其姿态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象征意义。在传统技艺表现层面,师生们细致分析了衣纹褶皱的雕刻技法(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力图解读其流转的韵律与匠作精髓。
同时,团队敏锐捕捉并记录了造像面部表情神态差异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了全面掌握造像的健康状况,病害勘查实现了全面建档,同步详细记录下风化剥落、裂隙发育、水蚀痕迹以及微生物侵蚀等各类损毁状况,为每一尊造像建立了详实的“病历”。
数据筑基,目标“零失真”精准修复
本次实践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式经验修复,建立科学保护修复新范式。团队将采集的海量造型特征与病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致力构建涵盖艺术造型、环境参数、损伤类型的多维专项数据库。该数据库与高精度三维模型,将成为后期修复不可篡改的精准数据,驱动实现艺术造型还原的“0”失真目标,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原貌与艺术神韵。
最终,团队期望凝练形成“经验式传承+参数化分析+艺术审美干预”的闭环智慧数智化保护修复模式,为万安禅院及同类脆弱石窟艺术的全周期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续写文脉华章
临行前,项目指导教师姜涛特别指出,本次实践是艺术学、考古学、社会学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多路径科学研究探索。指导老师郝映明补充强调:“我们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利用科技为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记录’一份永恒的数字基因库,为未来的保护修复‘保驾护航’”。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环境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文物数字化保护修复未来之必经之路。
黄陵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高度肯定了团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期待此次实践产出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万安禅院石窟寺及同类文物长效保护的科学依据。
在千年石窟的静谧光影中,建大学子们以科技之眼凝视历史,以数据之手守护文明。学生们丈量着佛像的尺度,记录着时光的痕迹,更在方寸石窟间,实践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要求。这场“研古启今,科技焕彩”的实践之旅,不仅为黄陵万安禅院石窟的保护注入了青春智慧,也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壮阔未来,书写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青春脚本。
责任编辑:姜涛 周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