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用乡音演绎岁月,让非遗薪火相传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国家级二级演员、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老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府谷二人台背后的故事,分析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创新路径,挖掘其蕴含的地方文化记忆与认同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刘美兰老师的合照 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在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们知晓了二人台的由来。它最初由河曲民歌发展而来,明朝末年时,这种被称作“打坐腔”的娱乐形式便广受欢迎。它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既诞生于民间这片沃土,又始终为大众服务。那鲜活的语言与灵动的曲调,细腻勾勒出百姓的日常点滴与喜怒情绪,使它成为群众心中偏爱的艺术。
刘美兰老师提到,传承二人台源于一种责任——作为非遗传承人,不应过分计较利益得失。应当坚守非遗文脉,深耕二人台艺术,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并且刘老师特地强调了传承中要留下二人台传统的“韵味”。正如刘老师所说:“山西河曲县是我的故乡,故乡的沃土孕育出了河曲戏。在那样浓厚的戏曲氛围里,我才走上了二人台传承的道路。”。刘老师谈到,在“府谷二人台”创新之路上,不只要结合时代内涵进行创新,更要坚守其传统味道与韵味,如它本身的曲调,人物的表演方式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刘美兰老师交谈时留下的合照 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在交流中也得知了二人台传承遇到的的一些挑战。比如推广普及力度不足、参与人员短缺、表演存在年龄限制等。对此,刘老师给出了应对之策——可以让文化馆主动投身文化传承工作,既要走进校园普及这门艺术,也要深入社区、走进老年大学,开展“府谷二人台”的表演与讲解活动,以此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在与刘老师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得知,二人台不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还能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的民间戏剧曲种,深受百姓喜爱,代代相传,成为庙会中承载情感的载体,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二人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老师承诺,她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深入校园开展相关基础课程,开设社团,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大更好的平台,借助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府谷二人台”。刘老师相信,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打好非遗传承的基础,年轻的一代,会在长大后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二人台相结合,将二人台发扬光大。
图为刘美兰老师讲述二人台故事的照片 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想要让非遗文化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而从孩童时期播撒传承的种子,尤为关键。对于“府谷二人台”这样扎根黄土、流淌着乡音的艺术,更该让孩子们从小便浸润其中。 当孩子们能从二人台的唱词里听懂祖辈的故事,从婉转的曲调里触摸到家乡的温度,这份文化记忆便会悄悄住进心里。如此,“府谷二人台”才不会只是电视上的记忆,而能成为孩子们童年里鲜活的色彩,在一代代人的热爱中,绽放新的光彩,真正实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