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古韵漫龙井:文化根脉深,青春赋能行——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七)

来源:长安大学 编辑:马良 王嘉翔 吕相滨 时间:2025-07-26
导读: 为深入了解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探寻非遗工坊集群的创新实践模式,7月22日,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贵阳市龙井村,开展“一村百坊”非遗工坊集群深度走访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代表性工坊,切身感知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力。 刺梨佳酿:...

为深入了解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探寻非遗工坊集群的创新实践模式,7月22日,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贵阳市龙井村,开展“一村百坊”非遗工坊集群深度走访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代表性工坊,切身感知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力。

刺梨佳酿:布依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实践队首站探访了龙井村的酿酒坊。在工坊内,刺梨糯米酒非遗传承人龙女士向队员们展示了其精心酿造的佳酿。在她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刺梨酒需历经拌曲、润料、上甑、入窖等31道工艺、108个环节的复杂流程,才能成就其独特风味与品质。除此之外,龙女士还向队员介绍了刺梨酒的历史:清代状元赵以炯曾赋诗盛赞刺梨酒,其背后更承载着深厚的布依族文化底蕴。刺梨酒在布依族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视为待客珍品。如今,这座融合生产、体验、销售功能的酿酒工坊,已成为龙井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jpg

龙女士介绍酿酒工艺流程

古韵香道:传统技艺的养生智慧

步入青瓦白墙的香坊,实践队员沉浸于沉檀龙麝交织的幽雅氛围之中。工坊传承人向队员介绍了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四大名香。队员们观摩了香粉的配伍、研磨与成型过程,并亲身体验了制作香包的工艺。坊内弥漫的艾草香气,也蕴含着顺应节气的养生智慧。这一缕缕清香,承载的是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健康理念。

椒香四溢:舌尖非遗的产业活力

在辣椒坊,实践队员们被陈列在百格木架上的煳辣椒、糟辣椒、油辣椒所吸引。非遗传承人热情邀请队员们品尝坊内的各式辣椒,这些辣椒是工坊主人自己制作的,别具一番风味。通过访谈实践队了解到,这些辣椒采用传统的晒、腌、剁、封非遗工艺窖藏制作而成,已成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生动展现了“舌尖非遗”的蓬勃活力。

2.jpg

传承人向实践队员展示油辣椒

实践凝思: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龙井村“一村百坊”的三天走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匠人的执着坚守。无论是酿酒坊传承人世代守护祖传酒曲的恒心,还是香坊师傅制作香料的专注,都彰显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实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观察,真切感受到每一份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与匠心独运。刺梨酒的醇香氤氲着布依族的民族魂魄,千年香道传递着中华养生智慧的精髓,特色辣椒则点燃了乡村‘舌尖经济’的活力。这些工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载体,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为龙井村的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有力印证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责任编辑: 马良 王嘉翔 吕相滨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