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西安市多地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团与被采访者的合照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张丹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走读秦岭”水生态文化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多地,围绕“水文化、水景观、水产业、水治理”四大主题开展深入实践。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秦岭碧水,用镜头记录生态新篇,为守护秦岭“中央水塔”注入青春动能。
一、溯源“水文化”:渼陂湖畔的诗意传承
实践团前往西安市鄠邑区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区,深入湖畔社区、景区及沿岸商户,展开实地调研。
渼陂湖地处秦岭与关中平原过渡带,源流渼水发源于终南山,自古润泽四方。唐代为长安近郊盛景,明清文人雅士更将其凝练成“空翠野烟”“杜堤醉柳”等八景。从皇家苑囿、雅集胜地到市井烟火,渼陂湖堪称长安文脉 “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的缩影,历经千年沉淀,它已深深融入鄠邑人 “山水家国共融、大雅大俗共生” 的精神基因。调研中,实践团还与当地居民、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水生态保护的认知与期待,并借此契机现场宣传秦岭-渼陂水文化,积极倡导科学生态保护理念。
实践团采访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
二、品鉴“水景观”:昆明池重现的汉风雄韵
实践团走进昆明池景区。这座开凿于汉武帝时期、曾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人工湖泊,经当代重建焕发新生。成员穿梭水域岛屿间,以镜头捕捉 “鹊桥仙影”“汉堤揽胜” 等汉文化景观与现代水景的交融画卷。碧波映亭台,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在此碰撞。通过与游客、管理者的交流,团队深入了解了昆明池作为大型水景观在规划理念、生态维护、公众体验方面的成效与挑战,并就可持续水生态景观建设理念进行了广泛宣传。
昆明池取景
三、探索“水产业”:“曲水稻香”里的生态致富经
实践团深入鄠邑区“曲水稻香”生态园区,调研依托优质水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这里通过融合水稻种植、生态养殖与休闲观光,成功打造了“农旅融合”的绿色产业模式。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水稻长势,了解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等技术的应用;同时采访园区负责人和农户,深入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与发展经验。园区以“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融合传统农耕与现代生态养殖,并配套民宿、农家乐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水生态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实践团拍摄过程
四、聚焦“水治理”:守护秦岭“中央水塔”的智慧与决心
实践团走进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在这里,成员们系统了解了西安市在秦岭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监测体系和管理成效。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智慧化监管平台的应用、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专访,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秦岭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中央水塔”的战略地位,理解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深刻内涵,也感受到了政府守护秦岭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
实践团采访过程
通过系统梳理“水文化、水景观、水产业、水治理”四部曲调研成果,团队深刻理解了守护秦岭“中央水塔”的时代重任。未来,团队将持续通过影像创作、科普宣讲等形式传播秦岭水生态价值,以青年担当守护绿水青山,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