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安大学学子以青春之力探路魔芋产业振兴新篇

来源: 编辑:芋能兴乡 时间:2025-08-13
导读: 七月的秦巴山区,魔芋藤蔓渐丰;汉江两岸的田垄与车间里,还留着青年学子俯身调研的身影。7月17日,随着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安康 “芋你同锌绿能兴乡” 暑期社会实践队完成对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探访,这场为期 5 天、横跨两市三地的魔芋产业调研之旅正式...

七月的秦巴山区,魔芋藤蔓渐丰;汉江两岸的田垄与车间里,还留着青年学子俯身调研的身影。7月17日,随着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安康 “芋你同锌・绿能兴乡” 暑期社会实践队完成对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探访,这场为期 5 天、横跨两市三地的魔芋产业调研之旅正式画上句点。从西安北站的整装出发到田间地头的细致观察,从企业车间的深度访谈至科研视角的产业思考,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肌理,用青年智慧解码特色产业的升级密码,其调研行动还获得了汉中市政府融媒体的关注报道,为这场 “科技赋能农业、青春服务振兴” 的实践增添了更广泛的社会回响。

(一)  五日征程:从田垄到车间,绘就魔芋全产业链调研图谱

这场实践之旅以 “全产业链视角” 为纲,串联起魔芋从 “土里生” 到 “链上兴” 的完整轨迹。

在汉中武乡镇毛堰村的魔芋种植基地,队员们见证了一场 “魔芋下山” 的农业革命。曾经仅能扎根高海拔山区的魔芋,通过村集体主导的 “分散种植+标准化示范+集体经营” 三维模式,在 300 余亩低海拔试验田实现亩产 2000 斤的突破。白魔芋与杂交魔芋的品种互补、玉米套作的天然遮阴技术,让 “高海拔依赖” 成为过去。队员们手持记录本蹲在田间,与种植户一同记录株高、叶片数,深刻体会到 “科技创新 + 组织创新” 如何破解传统农业的地域瓶颈——正如汉台区农业局果树中心吴主任所言:“这不仅是产量的突破,更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捧上‘金疙瘩’的希望。”

image.png

实践队员正在了解魔芋-玉米套作技术

转战安康市岚皋县,明富魔芋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展现了产业升级的另一种可能。从魔芋清洗到精粉提炼,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原料超 2 吨,“明珠” 牌精粉、方便食品等 20 余种产品正通过这条产线走向韩国、北美市场。“我们流转了 8 个村的闲置土地,带动 190 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 公司总经理周益斌的话,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龙头企业的辐射力。而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的精深加工技术,更让大家看到 “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转化潜力 —— 这与指导老师苟蕾教授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基于魔芋葡甘聚糖的水凝胶电解质技术,正为产业开辟 “从农产品到高科技材料” 的新赛道。

在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实践队则触摸到消费端的创新脉动。标准化车间里,葛根薄饼、魔芋干等产品正通过智能温控设备完成烘焙,而直播间里的 “陕南味道” 正努力突破流量困局。“平台抽成高、创意竞争激烈,但我们仍在坚持——因为每卖出一份产品,就有一户农户多一份收入。” 厂长钟存华的坦诚,让队员们理解了 “助农” 二字在市场浪潮中的重量。

image.png

周总正在与实践队员交谈

(二)  实践深耕:科技赋能与产业痛点的双向洞察

五天的调研不仅是成果的收集,更是问题的发现与思考的沉淀。

实践队发现,魔芋产业的 “破圈” 正依赖科技的双重赋能:一方面,种植端的 “低海拔适应性改良”“套作技术创新” 让产业版图从山区扩展至平原,解决了 “量” 的供给问题;另一方面,加工端的 “自动化生产”“高附加值研发”正推动产业从 “初级加工” 向 “高科技材料” 跃升,破解 “质” 的瓶颈。“当魔芋能做成柔性电子设备的电解质,传统农业就有了‘绿能’新引擎。” 实践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但痛点同样清晰:种植环节仍面临 “投资大、见效慢” 的困境,部分农户因风险顾虑不敢扩大规模;加工企业在直播带货中遭遇 “平台成本高、同质化竞争” 的难题;而科技成果转化则需要更顺畅的 “高校-企业-农户” 衔接机制。

(三)  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这场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生动注脚。”从西安北站出发时的憧憬,到田间观察魔芋植株时的专注,再到与企业家深入交流时的笃定,队员们的成长清晰可见——他们不仅了解了魔芋,更深刻理解了 “青年担当” 的内涵:是用专业知识分析产业痛点的理性,是为农户增收建言献策的温度,更是将科研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情怀。

指导老师苟蕾教授的话道出实践的深意:“魔芋产业的振兴,需要‘顶天立地’的力量 ——‘顶天’是科研创新的高度,‘立地’是扎根田野的深度。大学生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如今,实践队带回的不仅是装满背包的魔芋小零食、与农户的合影,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image.png

实践队员在魔芋田的合影

七月的风掠过汉江,带着魔芋的清香与青春的热忱。这场实践虽已圆满结束,但青年学子与魔芋产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正如队员们在实践基地的留言:“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绿能兴乡’的种子,在更多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发芽结果。”


责任编辑: 芋能兴乡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