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安理工大学 “秦风楮韵” 实践队走进雁塔基层开展传承非遗文化活动

来源: “秦风楮韵” 实践队 编辑:徐祖果 时间:2025-08-20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西安理工大学“秦风楮韵”实践队积极行动,通过深入校园、扎根社区、联动文化场馆等多元途径,创新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西安理工大学“秦风楮韵”实践队积极行动,通过深入校园、扎根社区、联动文化场馆等多元途径,创新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陕西学联投稿图4.jpg

图为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徐祖果 供图

  校园播种:在孩子心中点燃非遗火种

  非遗的魅力,始于亲身体验。在西工大附小龙湖分校的课堂上,“秦风楮韵”实践队将千年楮皮纸制作技艺带到了四年级学生面前。队长徐祖果手持泛黄的楮皮纸,讲述着北张村古法造纸的千年传承。实践队员们摒弃了单向灌输,采用“讲解+实践”的沉浸式教学:当孙思彤讲解拓印技艺时,孩子们踮脚围观演示;金言用动态图展示生漆的蜕变过程,揭开漆艺的神秘面纱。

陕西学联投稿图1.jpg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学生制作漆扇。卫科皓 供图

“原来漆是用漆树的汁液做的!”学生朵朵举着自己拓印的“青花瓷”图案兴奋地说,“我回家要教奶奶做!”  带队老师周莹深有感触:“非遗不是课本名词,是能摸、能做的生活美学。亲手实践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非遗真正走进了他们心里。”课后留下的简易造纸工具包,更将非遗体验延伸至家庭,悄然播下传承的种子。

社区深耕:在邻里互动中延续非遗文脉

  为深化校社联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秦风楮韵”实践队近期先后走进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张家堡街道开元路社区、大雁塔街道西勘社区,以“展、学、做、创”为主线,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化共传承”系列活动。

投稿2.jpg

图为社区居民体验楮皮纸拓印。徐祖果 供图

  活动现场,实践队成员通过图文讲解与实物展示,生动还原了国家级非遗“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千年发展脉络。居民们在体验环节热情参与,纷纷动手尝试楮纸拓印生肖纹样、制作楮纸漆扇文创,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深切体悟匠心传承。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道:“孩子拓印了一幅《青花瓷》图,边做边听大学生讲历史故事,这种‘活’起来的文化课比书本更生动!”

投稿4(1).jpg

图为社区居民与团队虚拟IP形象合影。徐祖果 供图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通过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让千年楮纸技艺变得“触手可及”,更与社区正式签订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非遗文化实践研学基地”。此举为传统文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注入长效动能,推动非遗传承成为扎根社区的“长效课”。

场馆赋能:于古今碰撞中焕发非遗新彩

    西影电影博物馆成为非遗展示的创意舞台。实践队成员吕易萌介绍:“我们的目标不是‘把非遗塞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现代场景里‘活’起来。”他们精心设计了“传统纸张+现代漆艺”的跨界体验——以千年楮皮纸为底,用天然大漆绘制图案,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展开对话。

陕西学联投稿图2.jpg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小朋友完成漆扇制作。王孝哲 供图

  队员们向游客讲解古法纸张与漆艺的文化价值,并现场指导参与者完成漆扇制作。这种创新形式赢得了西影电影博物馆的认可,其在表扬信中称赞团队“为文化场馆的公共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高校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此次活动为博物馆增添了文化氛围,促进了非遗技艺在现代场景的展示与传播。西影电影博物馆向实践队发来表扬信,高度赞扬了团队在非遗传播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推广价值,认为活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秦风楮韵”实践队表示,这是团队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实践,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青春接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从校园到社区,从课堂到场馆,“秦风楮韵”实践队的10天实践,不仅让200余名学生、居民、游客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多元联动”的传承路径。

  “非遗传承需要‘破圈’,更需要‘扎根’。”实践队指导教师马卫华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的合作,探索非遗与教育、旅游、文创等领域的融合可能,“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让每一项非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语言’,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356e8b27edfdd2db2b9c3c19399b138.jpg

图为团队成员与开元路社区工作人员合影。冯瀚乐 供图

  未来,“秦风楮韵”实践队将继续以多元创新的方式深化非遗传承实践,进一步拓展与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等多方的合作维度,探索非遗与教育、生活、艺术等领域的融合路径。通过持续打造“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承”的非遗传播场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徐祖果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