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三下乡”:麻编非遗进小学课堂,童心绘纹播传承种子
西北政法大学“非遗麻编·羌汉同心”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如同一缕承载着古老技艺的清风,将略阳大地上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工艺,悄然吹进了略阳县白雀寺中心小学“七彩假期”夏令营的课堂。这场精心策划的活动,聚焦于麻编技艺的生动展示与沉浸体验,我们想通过指尖的触碰与创意的迸发,在孩子们澄澈的心田里,悄然播下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
零距离的草木之约
为了引领孩子们走进麻编的世界,我们悉心准备了略阳麻编工艺的精华所在:带着泥土芬芳与阳光气息的当地特色麻编原材料,记录着手艺温度与时光痕迹的制作半成品,以及凝聚着匠心的精美成品。孩子们亲手触摸这些散发着独特草木清香的工艺品,指尖感受着粗粝又温润的麻线纹理,目光流连于其质朴无华却又灵动美丽的传统花纹。这一场零距离的感官盛宴,将原本抽象的本土非遗项目“略阳麻编”,化为孩子们心中具体而生动的第一印象,唤起了他们天然的好奇与亲近。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孩子们展示麻编作品
童心妙笔绘传承
当孩子们眼中闪烁起对麻编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成员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化身为“小小非遗设计师”。
一方画纸,成为童心驰骋的天地。孩子们尽情挥洒想象力,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中理想的麻编图样。一张张设计稿,如同破土而出的春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创意:部分在现有成品纹样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融入更具现代感的审美元素;部分则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貌,将熟悉的山水景物勾勒于设计之中。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设计草图,是孩子们对麻编工艺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图为学生们的作品
鼓励点燃星火
活动中,五位小朋友以其新颖独特的构思和充满灵气的设计脱颖而出。他们接过精美的小挂件作为奖励,小小的脸庞上绽放出喜悦与自豪。这份肯定,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不仅漾开了对创意的珍视之波,更激荡起对非遗文化更深一层的探索涟漪,让兴趣的火苗愈发旺盛地燃烧起来。
此次“麻编进课堂”活动,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模式,成功地将略阳麻编这项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对象。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设计草图,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童心对传统文化的亲近、理解与创造性回应,展现了非遗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蓬勃希望。未来,这些种子或将长成参天大树,让略阳麻编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