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潼关探遗珍,建院青年护文脉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夏文脉寻踪团实践纪实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宋昊昕 马嘉炜)寻文脉根魂,守古韵新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夏文脉寻踪团于8月27日奔赴潼关,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建筑、规划专业优势,深入古城街巷、博物馆及历史遗迹,在实地调研中锤炼专业技能,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贡献青年智慧。
图1:调研团队成员合影
上午,团队首站走进潼关古城水坡巷。建筑专业队员手持测绘工具,对传统民居的“青砖黛瓦”“五脊六兽”等建筑细节进行精准测量,详细记录砖木结构的榫卯工艺与院落“坐北朝南、主次分明”的布局特征;规划专业队员则聚焦村镇格局,通过绘制街巷分布图,分析古城“依河而建、因险设关”的空间逻辑,梳理商业街区与居住片区的功能联动。随后,在潼关博物馆,队员们结合展陈文物与历史文献,将建筑遗存与军事防御、商贸流通等历史功能对应分析,深化了对“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的专业认知。
图2:团队成员调研当地建筑
图3:团队成员采访居民
下午,实践团前往杨震墓(杨震廉政博物馆)及四知村。在杨震廉政博物馆,队员们不仅学习“四知拒金”的廉政典故,更从建筑视角解读清代重建的祠堂建筑——通过分析其“前堂后寝”的礼制布局、“廉洁”主题的砖雕装饰,理解建筑空间如何承载精神文化传承。在四知村,团队与村干部座谈时,规划专业队员结合调研数据,初步提出“保护传统民居风貌+植入廉政文化体验节点”的微更新建议,为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图4:团队成员参观杨震廉政博物馆
图5:团队成员合照
从古城街巷的测绘笔记到博物馆里的文献梳理,从廉政遗址的深度探访到村落发展的建议献策,本次潼关调研是华夏文脉寻踪团践行 “三下乡” 精神的生动注脚。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脉,用专业对话历史,在与当地百姓、基层管理者的深度交流中,收集的不仅是一手资料,更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热忱。这份调研成果,既是建院学子专业能力的实践答卷,更是助力潼关文脉永续传承、焕发新生的青春力量,让华夏文明的星火在专业守护中愈发璀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