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新范式!

来源:原创 编辑:邓嘉怡 时间:2025-09-16
导读: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团队,叩开怒江州民宗委大门,在与民宗委李源科长等负责人的深入访谈中,怒江州通过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五维互嵌”推动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治理实践路径逐渐清晰。在深度对话中逐步探寻边疆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基因密码”。

“搬迁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民族关系的深度重构。”怒江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近年来通过大型易地扶贫搬迁,使傈僳族、白族、怒族等各族群众从分散村寨迁入现代化社区。空间上,25个新建搬迁社区与融入式老社区,为各族共居创造了物理基础。社会层面,当地创新打造“五星网格”治理平台,网格员通过APP实时处理社区事务,将“枫桥经验”边疆化,在450公里边境线上,人脸识别系统构筑起“数字边关”,实现“治理精度”与“民族温度”的有机统一。

经济互嵌被视作根基经济血脉在草果(占全国种植面积50%)咖啡等特色产业加工车间奔涌,大力发展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并建立专业合作社覆盖近万搬迁群众。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在上海、浙江、珠海等地设立劳动服务站,三年实现省外转移就业18.87万人次,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支撑了民众生计。

文化交融则重在“通心”州内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润怒江”品牌结合技能培训普及普通话,成效获全国表彰。心理认同在“最美家庭”评选中生长,社区互助养老协会让独龙族阿妈学会白族刺绣通过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及“畅想峡谷·舞动怒江”等文体旅融合活动,各族文化在歌舞和赛事中互鉴共赏,为深层次交融铺设桥梁。

面对挑战,李源科长强调需警惕因收入、文化水平差异导致的“孤岛效应”。怒江州正着力提升边境村产业支撑力,改善基础设施,并通过评选“最美家庭”增强社区凝聚力——生计稳方能人心聚,人心通方能认同固。

“这里的治理实践,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微观样本。”此次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特别是关于智慧治理平台与幸福边境村建设经验,为团队后续研究民族互嵌社区治理优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提供了坚实支撑。怒江经验正升华为可复制的治理智慧。这片曾因天堑隔绝的土地,如今用多民族共治的生动实践昭示:以空间共居塑形,以经济共荣强基,以文化共融铸魂,最终在祖国西南边疆浇灌出绚丽的石榴花。当每个民族都成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参天大树必将在边疆沃土深扎根系,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 邓嘉怡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上一篇: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