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走进美丽五台,感悟绿色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将所思、所想、所得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立足本乡村文化特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文旅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响应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暑假我院“扎根乡村沃野,擎画振兴蓝图”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实践团成员走进美丽五台,感悟绿色农业发展。
首先,实践团成员对星火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元元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星火村目前发展的大致状况。刘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星火村走上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道路,以及村集体走上致富的道路,同时还有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和村委会、村民共同想出的解决办法,介绍了乡村是如何一步步从“脏、乱、差”转变成为“美丽乡村”,如何将村经济集体迈上一个台阶。刘书记谈到,目前星火村旅游业高速发展,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尤其是节假日时,来五台山旅游休闲的游客众多,这为当地民宿发展、农产品售卖、精品陶瓷器的销售等有很大作用。但刘书记也与实践团成员说到,目前村内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村民和村干部们依然积极地去解决和克服,因为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星火村采访党支部副书记刘书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康敏婷 提供
在结束了对星火村的调研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同样位于五台街道的石砭峪新村。石砭峪新村坐落在秦岭北麓五台山下,共有505户、1759人,由原石砭峪山区7个自然村搬迁合并而成,告别山区环境后,该村步入了增收致富“快车道”。在采访董书记时,董书记讲述了村内如何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和生态资源,形成了铁皮石斛、蜂蜜、羊肚菌等种养殖产业,种好养好特色产品。村内素有养蜂传统,在经历搬新村后,村民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养蜂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真正做大做好做强养蜂产业,扩大销售范围,实现村民增收。除了养蜂产业,在该村的铁皮石斛基地,工人们每天的悉心照料是这里的铁皮石斛生长的高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施有机肥、除草、监测大棚干湿度、捡虫子等日常工作是每位养殖工人的重要任务,在当地优秀的自然优势的同时,工人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也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该村从汉中引入羊肚菌种苗,发展了占地10亩、共计14个大棚的羊肚菌种植基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石砭峪新村党支部书记董乃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康敏婷 提供
接下来,实践团前往西尧村进行调研。在调研中,我们采访张书记关于西尧村主要的产业生产,目前西尧村第一产业中主要种植黄桃、蓝莓、牛肚菌,这些产品在当地,因为依靠着“秦岭生态资源”等优越的自然资源,所以生长的质量很好,数量也丰富,因此目前对于这些产品村中走精品路线,将这些产品进行包装和升级,从而对外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发展葡萄园、核桃园、樱桃园、黄桃园现代采摘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把好环境变成群众的“摇钱树”,反哺花园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