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本里的红色腰鼓之乡
7月,动物科技学院“延安腰鼓文化调研”小组奔赴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及宝塔区进行了“基于腰鼓文化的延安乡村振兴调研行”实践活动。
小组调研的第一站是位于革命圣地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了安塞腰鼓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陕北革命军民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安塞腰鼓本是千年前战争器具的留存,后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扎根在基层人民群众之中。讲解员随后告诉小组成员,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新秧歌运动。革命文艺发展也带动了安塞腰鼓的进步,在当时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中,安塞腰鼓刚劲激昂、气势磅礴的艺术魄力为处于日寇封锁之下的大后方源源不断地注入向上的生机活力。
图为小组成员在安塞民俗博物馆学习
在追寻安塞腰鼓之路上,小组成员怀着敬仰之心到枣园革命遗址、宝塔山等革命圣地进行了研习。在西北局纪念馆里小组成员华宛馨对一些外地游客进行了一个简短采访,有位慕名而来的游客表示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的胜利忘不了南泥湾开垦的锄头,忘不了安塞鼓激昂的鼓点,忘不了宝塔山挺立的脊梁。
在充分了解安塞腰鼓与中国革命的深刻关系后,小组成员决定进行更加深入地实践走访调查。
在安塞县,小组成员提前与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海学老师进行了联系,表明了小组调研的来意。其后一日清晨,调研小组成员在安塞盖河广场见到了带领小朋友们训练的张老师。张老师和当地居民一样十分朴实敦厚,却又有着一种如同黄土高原上烈风一般豪放的非凡气质。在张老师手中,安塞鼓仿佛有了生命一般,鼓点急促激昂,红绸灵动飘逸;年纪尚小的学生也模仿着张老师的样子,配合着大鼓的节奏,随着节律不断跃动。随着黄土飞扬,急促的鼓点响彻广场。小组成员也被这种豪爽的艺术形式感染,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红红的鼓,加入这场振奋人心的庆典之中去了。
图为小组成员与张学海老师合影
图为小组成员展示腰鼓学习成果
下午小组成员寇咪在安塞街头进行了“基于腰鼓文化的乡村振兴”的问卷调查,就这个问题面向多个年龄段的安塞居民进行了调查。问卷显示,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安塞居民都认为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属于安塞县的,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文化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发扬安塞腰鼓的文化精神。
秦山下延河边,千百年来黄土积淀出深厚的人文底蕴,黄土高原的烈风吹醒了中华民族倔强不屈的灵魂。激昂的鼓点,吹响每一代中国人的长征路上的号角。作为立志将论文写在这片大地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我们也将不会忘记我们承担着乡村振兴的使命,脚踏黄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将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的精神铭刻于心。唯有不忘初心,学术研究才有动力,科研发展才有潜力。不忘记红色的来路,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亦是每一位高校学子应尽的责任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