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花开,盼结硕果
“广播,喇叭,曲儿小腔儿大。日常、应急事事发,全仗你传万家。”农村“大喇叭”,作为存在于乡村基层的独特声音媒介,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农村“大喇叭”建设和利用状况,探究如何促进“大喇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7月16日至21日,陕西师范大学“农村‘大喇叭’专项调研团”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政府座谈、走村入户、对比考察(社区与村庄)等多种途径考察农村“大喇叭”的成果,发现可以改进的方向并提出针对性举措,保障农村“大喇叭”优质通、长期通。
一、应急与日常:喇叭声声稳民生
从小到大听过不少喇叭和广播发出的声音,村边收废品的吆喝,傍晚昏黄路灯边的秦腔,学校大课间播放的音乐、通知、眼保健操等等,每一处的喇叭发挥着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宝鸡的喇叭同样如此,与传统的喇叭不同,它叫“应急广播”,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种应急情况下使用的广播。
每逢夏季,电视上往往会出现哪哪儿的河又到汛期了,哪哪儿的山又滑坡了之类的新闻,在此之前,这些对我来说只是新闻,我没有细究过那里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些信息,没有深思过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的解决这些问题。渭河从宝鸡之中穿过,清姜河也从众多村子中流过,每年七八月份,降雨量增大,水位上涨,河流进入汛期,每当这时,周边的广播便会响起,提醒村民注意事项。在神农镇仁家湾村入户调研时,村里面一位婶婶说,一到汛期,她家门口的清姜河水会漫过原本距水面四五米的小桥,村民完全没法到对岸去,非常影响正常生活。听到这里,我很疑惑,河流入汛期往往是由大量降水引起的,大雨天村民为什么要去对岸呢?婶婶对我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地在对岸。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于生长在田地中的人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应急广播存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由村、镇、区提前通过应急广播通知村民不只可以让他们提前备好物资,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大雨前提前播种或收割。
虽说名字是应急广播,但是广播里不只有应急,还有村民的日常。
八鱼镇八鱼村副书记说村里的广播常常会播报一些村镇通知,一些村子“三桃”产业——樱桃、葡萄与猕猴桃相关技术或销售的通知。这些通知有特色而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不脱离实际。应急事件不完全是村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更多是由平稳的日常组成的。广播中的声音是由村委会、融媒体等发出来的,但是这些声音更应该是村民的声音,反应村民生活,满足村民需要,传达村民呼声。
二、城乡与今昔:喇叭设备载心意
同为应急广播,社区与乡村应急广播在播报目的、播报频率、播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与姜谭路西社区居民的对话中得知,社区内的广播几乎是没有由社区工作人员播放的内容的,只有纯粹的应急作用。应急广播的建设是为了打通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但是信息对人与人的有用性是不同的,“最后一公里”对不同的人衡量标准也不一样。
姜谭路西社区中也有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当我询问他们怎么获取一些信息,平时换灯泡等事情怎么办时,他们告诉我,子女不在身边,但是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平时有什么小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帮忙解决,获取日常信息可以通过社区里其他人,或者电视等等。但是农村不同,当我问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信息时,他们往往说平时都够忙了,哪儿有时间去干别的事。喇叭在获取信息方面对于村民显然是更有用的,在巷道口、在田野上,村民寒暄或农忙,都能听到,它可以与别的事共享时间,可见应急广播对于村民的独特的作用。
应急广播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21年以前,个别省份自发建设应急广播,在2021年以后,特别是2022年以后,应急广播建设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在宝鸡文旅局科技事业科周科长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在应急广播工程建设之前,农村大喇叭的建设是不成体系、不成系统的,某个可能放着好几个不同部门的喇叭,而隔壁村子却是一个喇叭也没有。这种不成体系的广播建设实际上是空架子,在紧急事件发生时,难以真正发挥应急的作用,难以走好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目前应急广播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怎么管、谁来管?怎么用、谁来用?怎么享、谁能享?期待这些问题在后续应急广播建设完善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