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子前往眉县开展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以实践育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近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智链猕乡,眉坞兴农” 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化产业链等重要议题,与生产车间负责人、村委会成员及当地果农深入交流,致力于探寻现代科技为眉县传统鲜果产业赋能的创新路径。
探园析链:洞悉产业设施与发展态势
实践团抵达园区内的齐峰果业生产车间一厂。在车间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下,成员们详细了解了厂内智能猕猴桃分选设备的工作流程。
车间主任介绍,企业引进法国麦弗洛达智能分选机等先进设备后,实现了从果筐抓取、除尘清洁到重量分选、瑕疵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车间负责人补充道:“依据果品、果型、瑕疵度等因素,目前设备能做到 36 种排列组合,几乎涵盖各种类、各样式的猕猴桃。” 该分选机具备的高精度光学分选技术、稳定的生产能力以及智能化大数据果型分析功能,显著提升了分选效率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图为车间主任介绍一厂机器
实践团成员就各厂智能化情况、自动化全产业链的推广情况向车间负责人提问后了解到,园区内现有四个鲜果生产厂区,各厂布局一致但处理设备有所不同。其中,三厂、四厂的新型号分选机支持云端管理及数据存储,还配备了 AI 算法,可学习并优化分选标准,具有自动校准及自检功能。各厂分工协作,已形成从分拣、清洁、加工到包装的完整生产模式。
访农集智:了解果农需求与参与现状
实践团成员采用问卷与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分组实地走访了园区临近的三寨村果农。几位刚结束果园劳作的村民在采访中介绍了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当地生态农庄主要由龙头企业引领,采用物联网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施果肥结合与果园托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时,企业运用 AI 技术对果品品质、气象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不断完善。这些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充分展现了眉县人民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
在销售方面,三寨村形成了 “企业 + 果贩 + 电商” 的多元化销售格局。一方面,村民主要向当地龙头企业订单供货,同时接受果贩集中收购,这种传统渠道仍是当前最主要的销售方式;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户开始自发尝试电商直播销售,其中头部农户表现突出,年销量可达数百箱,甚至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销售。
村委寻策:明晰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方向
实践团前往眉县首善街三寨村村委会进行采访。据悉,三寨村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约 3500 亩,农户 890 余户,产业以个体散户种植为主。为支持产业发展,当地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推行农业保险政策,农户自缴 100 元 / 亩,最高可获 3000 元 / 亩理赔,这一政策有效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新研发猕猴桃产品
从整体来看,村级规模化电商发展体系仍在建设中。面向未来,三寨村将以更开放的场景、更完备的标准、更包容的生态,把智慧乡村电商的 “流量”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增量”,让平台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
凝智助农:汇聚调研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通过聆听讲解、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方式,运用记录、拍摄、随机问卷等手段,系统收集了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的信息。
团队初步观察分析认为,眉县以猕猴桃鲜果产业为核心,联动果汁果酒、农家乐等多种业态协调发展。“三方协同” 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企业与果农的力量,将猕猴桃产业转化为致富秘诀,使分散农户融入统一平台,变单一农业收入为深加工与旅游复合收入,探索出了现代科技赋能眉县传统鲜果产业的创新路径。
团队负责人在活动总结中表示,本次对猕猴桃产业园区的探访及周边调研实践,为高校研究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样本。眉县以鲜果产业为切入口,带动了就业增收、产品销售、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展。团队负责人还表示,将系统梳理调研资料,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为乡村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