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大社会实践队走进富平,揭秘柿子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
图1 图为“柿寿星”千年柿子树。
柿子,被古人赋予诸多吉祥内涵,代表着“事事如意”等美好寓意。曹村种植柿子历史悠久,也是柿子优生区,有着“曹村美如画,柿子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200余棵树龄超过100岁的柿子树。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图中这棵1200多的“柿寿星”。“柿寿星”生长在唐顺宗丰陵西门的夯土上,是曹村镇悠久柿文化的见证。相传,朱元璋落难在此时,靠着该树上的果子饱腹,于是朱元璋便把这棵对他有着救命之恩的柿子树封为“凌霜侯”。现在每年霜降时,都会在这里举办柿子采摘开园祈福活动
图2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柿子红了”风情小镇前的合照
唐丰陵是唐朝第12位皇帝唐顺宗李诵的陵墓,位于虎头山上,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近年来,富平县坚持把柿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产业来抓,推动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富平柿饼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曹村镇以“柿”为媒,充分融合唐丰陵等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镇内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与民俗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带农,将柿子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相融合,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全面打造集生态,文旅,幸福,和谐于一体的新曹村。
图3 图为实践队队长赵吉博在为村民宣传垃圾分类。
此次活动中,队员们还向村民们宣传了垃圾分类。富平县生活垃圾实施四分类,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四类。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提升镇区人居环境质量,富平县曹村镇强宣传,重引导。利用公众号开设农村人居环境宣传专栏,定期宣传镇区卫生先进典型;通过文化墙,宣传画,有趣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全民参与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引导全镇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真正做到垃圾定点分类投放,提升镇区人居环境质量。
图4 图为一村民正在填写实践队的调查问卷
在此次曹村实践之行中,实践队还制作了一份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使得实践队员全方面多层次的了解掌握了曹村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对柿子产业的现状的评价以及对未来柿子产业发展的期望。总体来说,村民对于乡村振兴策略这一政策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于富平县以柿子产业引领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1+5+3+3”(一个平台;曹村镇“柿子红了”风情小镇;五个环节:柿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宣传;三方协作:农户+合作社+政府;三大目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总体发展思路较为满意。
图5 图为实践队员在讨论种植柿树时果农常用的嫁接法
曹村栽植柿子历史悠久,从汉代就开始栽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曾将柿饼作为贡品进献给神宗皇帝朱翊钧。在日本吉野市的柿子博物馆里就有“世界上柿子生产国为中国,集散地为青州,优生区在富平”的记载。霜降后正是柿子采摘的最佳时机,所谓“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柿子成熟后,皮薄味甘,汁水丰盈,十分诱人,深受人们喜爱。北宋诗人张仲殊有诗云:“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青云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曹村柿子是富平县曹村镇地理标志性产品,是“陕西省特色旅游名镇”“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柿子种植面积4.3万亩,年产鲜柿6万吨,加工柿饼1.5万吨,柿子全产业链价值约20亿元。辖区内有富柿花、渭鸿金果、大福等柿子专业合作社62家,花椒、核桃、石榴等杂果种植面积近4万亩,全镇林果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是曹村镇农业产业的真实写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