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三下乡:感悟先辈事迹,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延安革命旧址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意义与红色精神。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韵延河畔·筑梦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烈的怀念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队伍重走来时路,瞻仰故人居,踏上这意义非凡的学习之路,共同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图为枣园革命旧址中的梨树
走进枣园革命旧址的那一刻,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暖而不燥,恰如那段历史给予我的温暖与启迪。望着这片被岁月雕琢的土地,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在耳边轻轻回响,引领我走向更深的思考。枣园种植着数不胜数的枣树和梨树,可以称为被绿色怀抱的的圣地。然而,在革命的浪潮中,它成为了中央社会部驻地的一个重要历史舞台。
院内环境清幽,树木葱郁,延安的革命精神如园中的花草树木般茁壮成长。“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是毛泽东同志得知枣园农民浇地困难,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建的十里长渠,水渠修成后,承担了枣园周围五个村庄的灌溉,极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帮助群众解决了粮食生产上的实际困难,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渠”。
体恤民情,与民同乐,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倡导和遵循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直到今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被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方向。
枣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见证。在这里,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努力,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基业。那些简朴的窑洞、简陋的家具,无一不在诉说着革命先辈们清贫而高尚的生活态度,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图为朱德在枣园时的旧居
站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主席那坚毅的目光,感受到了他心中那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为他们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政党。
枣园里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塑格外吸引人。老一辈革命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克服千难万险,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老一辈革命家群像是一座丰碑,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离开枣园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代。枣园不仅是一片土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于信仰和理想的执着追求。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那股不屈不挠的力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奉献。我想到了那些革命先辈们,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民的深情。他们的生活简朴,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能否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我的心,虽然随着脚步离开了枣园,但那份感动和思考却深深植根于我的内心。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被物质和名利所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枣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