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在这座拥有深厚布依文化底蕴的全国文明村镇开展调研实践与文化交流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热忱联结民心,在走访学习中感受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蓬
7月18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继续开展实践活动。在前一日深入调研当地鲜桃产业和多民族共治经验的基础上,实践队聚焦推广普通话与乡村振兴主题,进一步推进在普梯村的实践工作。 推普入村户
2025年7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精快充茶”创研计划调研团深入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开展一系列黄精产业调研与科技助农实践活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革命文化遗产的永续留存与活化利用,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延安红色建筑数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当地红色革命
2025年7月21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青同行石榴情筑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郭勒木德镇人民政府,与镇党委副书记赵正晶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座谈,深入探寻当地产业发展路径、人才建设现状及特色振兴模式。 座谈中,赵正晶副书记
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切实体验民族危亡关头,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伟大团结精神。2025年7月14日至18日,长安大学“红岩丰碑·薪火永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参观抗战遗址、访谈相关人员、观众调研等方式前往重庆进行参观学习。团队先后前往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员 张紫琪 涂梦蕊 方海龙)七月的白银,骄阳似火映照着黄土地的厚重;七月的平川,微风送爽吹拂着黄河畔的希望。在甘肃省白银市神木头新村活动基地里,由陕西师范大学“青烛助航”志愿服务队主办、神木头新村村委会协办的“红烛耀心·青马
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大河支队合照 延安大学学子赴汉滨区大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7月13日,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大河支队带着青春热情与教育
7月16至17日,长安大学赴新疆“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前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在追寻英烈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聆听戍边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热血铸魂:革命先烈援疆之路 7月16日,实践队
红色铸魂承基因,非遗活态振乡韵,产业强基 谱新篇 7月15日-7月19日,长安大学“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宁夏同心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传承,以实干浇灌振兴。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红色基因的精神滋养、非遗技艺
传承文脉,点亮乡土,乡村振兴里的“非遗密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标识,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化自信赋能的核心抓手。7月16日,长安大学
扎根乡土育特色产业 , 乡村振兴“组合拳”让乡村更有精气神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产业创新与数字技术的双重赋能,正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生机。7月17日至18日,长安大学赴宁夏同心县“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实地走访菊
当“南泥湾炮兵学院旧址”几个斑驳的字迹撞入劳模实践队队员眼帘时,七月浓烈的阳光仿佛突然沉静了下来,空气里也渗出一份特别的肃穆与凝重。陕西工大劳模实践队一行,终于踏上了这片曾被革命激情与青春汗水浸透的厚土。 图为延安炮兵学校遗址。王泽祥 供图
7月23日,当陕西工大劳模实践队一行肃然步入延安革命纪念馆那扇厚重大门时,七月午后的灼灼骄阳被隔断在外。馆内光线沉静如水,空气微凉,仿佛骤然踏入了另一重时空。 图1 延安革命纪念馆 进入革命纪念馆,便看见金黄的字体在灯光的照耀下无比明亮,“延安,
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励 广大青年学子 埋头苦干 、 团结奋斗 , 凝聚起新时代奋进的力量。 7月2 0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劳模精神探寻实践团赴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场馆、微团课讲授、红歌齐唱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