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点亮乡土,长安大学赴宁夏同心开展实践活动
传承文脉,点亮乡土,乡村振兴里的“非遗密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标识,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化自信赋能的核心抓手。7月16日,长安大学赴宁夏同心“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宁夏同心县探访非遗传承人,围绕“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传承”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如何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团队成员与编织非遗传承人合照)
从炕头到心头:农民画炕围画的守艺之路
炕围画里的山水花鸟,曾是农家炕头的寻常风景,如今在乡村文旅的东风里,成了吸引游人驻足的文化符号,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实践队员们来到文化艺术馆拜访农民画炕围画传承人田坤老师,观摩作品。在田坤老师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现代炕围画的创作既扎根于红色故事、生产劳作、风土人情等本土文化土壤,又融入现代年画、国画技法,从而在色彩运用、造型语言与叙事内容上实现突破性拓展。这种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不仅开辟了炕围画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更构建起传统技艺继承与创新的长效机制,其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炕围画艺术)
从指尖到心间:剪纸艺术的传艺之途
剪刀下流转的剪纸纹样,从窗花贴到了文创产品上,既守住了传统的根,也为乡亲们辟出了增收的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彦兰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宁夏回族剪纸文化的薪火,将本地红色精神的厚重、日常生活的烟火、中华民族的团结等都化作剪刀下的线条,独创了“尕妹子”剪纸品牌,将当代美术的造型手法融入创作,让剪纸有了更丰沛的故事情感表达。她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将剪纸技艺转化为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文创,让革命老区的精神图谱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产品,完美诠释了古老剪纸的当代创新和时代气息。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剪纸大师作品)
从竹间到坊间:手工编织的承艺之脉
编结的绳线在巧手里缠绕,不仅编出了吉祥寓意,更编起了乡村产业的网。走进手工编织的小木屋,钩针编织的杯垫、精美的龙凤呈祥作品、彩线缠成的挂饰……把文化传承的生机都织进了纹路里。非遗传承人尹学春老师用手中的毛线编织出五彩斑斓的生活,也编织出属于自己与乡亲们的幸福未来。她用彩线穿起教学、创作与增收,创造性地推出了草编手编技艺,巧妙地将家乡元素、乡土情怀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用订单式生产架起产销桥梁,带领乡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指尖的创作直接走进市场。随后实践成员在尹学春老师团队的指导下尝试进行创作,感受编织魅力。
(团队成员了解并学习编织艺术)
从田埂到歌台:宁夏花儿的咏艺之韵
在宁夏同心县的黄土塬上,花儿的调子总与炊烟、麦浪相融。这朵扎根乡土的“民歌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经纬里,织就一张凝聚人心、激活发展的文化网络。作为“花儿”传承人,李老师对这门乡土艺术爱得炽热、守得坚定——他总说,只要还能开口,就会一直唱下去。李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唱花儿的历史起源、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并现场演唱和教学《十朵牡丹九朵开》等经典曲目,用最质朴的调子缠绕起乡愁,把散落的人心紧紧聚拢,这朵绽放在乡野的花儿,成为乡村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团队成员拜访唱花儿传承人)
守护非遗瑰宝,赓续文化根脉,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炕围画、剪纸、手工编织走出陈列、融入生活,既能化作文旅增收的活水,又能凝聚乡愁、厚植家园情怀。守好这脉传承,乡村振兴便有了文化魂和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