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子追寻林基路烈士足迹,聆听骑兵连戍边故事
7月16至17日,长安大学赴新疆“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前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在追寻英烈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聆听戍边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热血铸魂:革命先烈援疆之路
7月16日,实践队一行前往库车市林基路烈士纪念馆。院内苍松翠柏环绕的展馆庄严肃穆,“为真理而斗争”的鲜红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玻璃展柜中,一支磨损的钢笔静静陈列,讲解员介绍这是林基路同志当年起草革命文件、撰写进步文章时使用的工具,笔尖的墨迹虽已干涸,却仿佛仍能窥见他伏案疾书时的热忱;墙上布告复制件里“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减轻赋税”的举措,将“为民做主”的担当化为具象。深入参观,“林公渠”的修建、夜校授课的往事,让“到最需要的地方做实事”的信念渐生;“群众送锦旗”的蜡像场景,更显革命先辈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实践队员艾力坎木对这一幕感受深刻,他说到:“唯有心系群众,真正在为群众做实事,方能赢得人们的真心拥戴。”这一席话赢得实践队员的一致认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林基路烈士纪念馆数字化展板(供图 陈嘉楠)
在纪念馆的“狱中斗争”展区,气氛愈发凝重。1943年,林基路同志因反对分裂、坚持革命被反动派逮捕,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展柜中那份泛黄的《囚徒歌》手稿尤为醒目,“囚徒,新的囚徒,坚定信念,贞守立场……愿把这牢底坐穿”的诗句,字字泣血却句句铿锵。大家驻足良久,轻声诵读诗句,在悲壮而坚定的文字中,触摸到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感受到共产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
图为实践队员在林基路雕像前缅怀先烈,诵读《囚徒歌》(供图 汤皓添)
铁骑戍边:英雄儿女卫国征程
7月17日,团队前往拜城县老虎台骑兵民兵连。这支扎根高原边境的民兵队伍,多年来坚守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承担着巡逻防控、抢险救灾、民族团结宣传等重要任务,用青春和坚守诠释着“扎根边疆、戍边卫国”的忠诚担当。
民兵连连史馆讲解员布海丽倩木为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这支队伍的光荣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为戍防边陲、保卫家国,当地组建了一支132人的民兵骑兵连。从最初简陋的训练条件,到如今规范化建设,从老一辈民兵骑马踏雪巡逻边境线,到新一代青年接过缰绳续写坚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戍边为国”的信念始终未变。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讲解员讲述骑兵连戍边故事(供图 陈嘉楠)
通过采访了解到,布海丽倩木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到家乡,加入老虎台骑兵民兵连。对她而言,这份选择不仅是职业转向,更是一场“精神补课”:“以前觉得‘戍边’是课本里的词,现在每天和骑兵连的战友们一起训练、生活,才懂这两个字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而像她这样的大学生队员,骑兵连中仍有多位。
“马背上的训练,是热血也是责任。”谈及骑兵连的日常,布海丽倩木的语气变得格外认真。她带着我们走到训练场边为实践队介绍:“骑兵的训练没有‘轻松’二字。每天天不亮就要喂马、备鞍,光是‘上马、下马’这个动作,新兵就要练上几百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她特意提到骑兵的“实战化训练”:“除了基础马术,还要练马上射击、劈刺等十个科目,甚至在风沙、低温等恶劣天气里完成巡逻任务。”
访谈结束后,布海丽倩木望着眼前荒凉的土地与贫瘠的大山,眼神里满是坚定:“青春有很多种样子,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和他们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坚守。”而那些被她讲过的铁骑故事,正随着风沙与马蹄声,在边疆大地上不断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在骑兵连广场与国旗合影(供图 陈嘉楠)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访谈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林基路烈士“为民造福、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与老虎台骑兵民兵连“扎根边疆、守护安宁”的戍边情怀跨越时空呼应,共同诠释着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精神内核。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把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英烈为镜、以坚守为尺,在各自岗位中以炽热的青春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美丽新疆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