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实践进行时:长大学子深入郭勒木德镇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来源: 编辑:穆佩婷 时间:2025-07-21
导读: 2025年7月21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青同行石榴情筑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郭勒木德镇人民政府,与镇党委副书记赵正晶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座谈,深入探寻当地产业发展路径、人才建设现状及特色振兴模式。 座谈中,赵正晶副书记...

2025年7月21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郭勒木德镇人民政府,与镇党委副书记赵正晶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座谈,深入探寻当地产业发展路径、人才建设现状及特色振兴模式。

座谈中,赵正晶副书记详细介绍了郭勒木德镇在产业培育方面的探索成果。在民宿与加工业领域,当地依托乡政府支持,打造了融合野炊、度假与农牧元素的民宿营地,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复原村村民创办的粮油加工厂表现亮眼,去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今年更剑指1500万元目标。“这样的业绩在海西地区已超越部分县域水平,即便与内地基层市场相比,在青海也属难得。”赵正晶的介绍得到实践团队共鸣,队员们结合调研经历表示,七级市场能取得如此成绩,充分体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潜力。

2_compressed (1).jpg

图为访谈现场

谈及畜牧业发展,赵正晶坦言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虽牛羊肉价格保持平稳,但面临人才短缺与品牌缺失的双重瓶颈。目前当地多以原材料售卖为主,尚未形成如唐镇“糖葡萄黄牛”那般依托传统工艺的完整产业链。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郭勒木德镇未设禁牧区、限牧区,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座谈焦点。赵正晶透露,镇内年轻人留存率偏低,90后尤为稀缺。“家长普遍希望子女走出乡村寻求更大发展,即便大格格乡人均年收入达 4.5-4.6万元,年轻人仍宁愿选择城市月薪三千的工作。”他结合自身经历说明,郭勒木德镇因非农产业占比高,人员流失情况较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稍缓,但季节性流动特征仍较明显。

“机械助力”的创新模式引发实践团队浓厚兴趣。据介绍,当地居民将农业机械、工程车辆等大型设备用于租赁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型产业。这一模式源于乡村振兴政策调整:初期村民多将扶持资金入股企业,因效益波动,政府转而推广“一村一企业”模式,郭勒木德镇由此探索出机械租赁的产业帮扶新路,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 

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赵正晶指出,依托格尔木市发达的盐湖化工产业,周边村镇形成了精准的产业定位:西村发电厂专注服务城市能源需求,新华村有机肥厂则为沙漠防护提供钾肥与有机肥,产品已获多家民企订单。这些村办企业均由乡村振兴项目扶持起步,在村书记们的积极运作下,通过对接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赴省招商引资,逐步发展壮大,构建起多元化产品结构。 

此次调研活动,让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郭勒木德镇的乡村振兴情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为团队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3_compressed (1).jpg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郭勒木德镇人民政府合影


责任编辑: 穆佩婷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