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建大学子三下乡:探馆兰州非遗陈列馆,解码丝路非遗密码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编辑:赵佳钰 时间:2025-07-21
导读: 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走进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穿梭于丝路非遗的时光长廊,在黄河水车的吱呀转动里、传统建筑的榫卯智慧中,解码兰州非遗的独特基因,让青春视角与古老技艺碰撞交融。 实践团队踏入兰州非...

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走进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穿梭于丝路非遗的时光长廊,在黄河水车的吱呀转动里、传统建筑的榫卯智慧中,解码兰州非遗的独特基因,让青春视角与古老技艺碰撞交融。

实践团队踏入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古建风格的门楣与楹联“云霞成五色,彰焕映三台”,率先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厚重底色。门前合影时,成员们身着志愿服,举着实践团旗帜,与陈列馆的历史韵味形成奇妙呼应 —— 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在此正式“会师”。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陈列馆设施

陈列馆内,巨型黄河水车模型成为焦点。木构件交错咬合,轮辐如金色年轮舒展,还原着 “水车园里听涛声” 的古老场景。实践团成员围拢观察,从榫卯结构的精密拼接,到叶片舀水的力学原理,在讲解员引导下,解码这份黄河岸边传承千年的水利智慧。“原来老祖宗靠这些木疙瘩,就能实现自流灌溉!” 成员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巧思,更触摸到兰州人依河而生的生活脉络。

在丝路主题壁画前,实践团开启 “边走边聊” 模式。成员们对照壁画上的古渡码头、驼队商栈,结合馆内微缩建筑模型、民俗场景复原,拼凑兰州非遗的历史拼图。从黄河大水车营造技艺,到兰州刻葫芦、青城干面制作,这些散落在丝路节点的非遗明珠,经成员们的观察与讨论,串成兰州独特的文化项链。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陈列馆

实践团队不仅“看”非遗,更尝试“触摸”传承温度。在建筑模型展区,大家观察榫卯搭建的飞檐斗拱,感受传统木作的工艺美学;路过民俗场景复原区,模拟驼队行商的互动体验,让千年丝路的商贸烟火触手可及。

探访尾声,实践团成员围绕 “如何让兰州非遗‘出圈’” 展开头脑风暴。从短视频科普黄河水车技艺,到设计非遗主题文创,青春创意与非遗传承碰撞出火花。团队计划以 “Z 世代视角” 制作非遗推广手册,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兰州非遗故事,让古老技艺在青春传播中焕发新生。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从黄河水车的木轮转动,到丝路长卷的文化脉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之行,让实践团见证了非遗传承的 “兰州样本”。当青春脚步踏入非遗殿堂,当创新思维碰撞传统智慧,这场探访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传承接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实践团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书写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让丝路非遗的火种,在新时代越烧越旺。


责任编辑: 赵佳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