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前往河北开展实践活动——逐绿而行,向光出发

来源: 编辑:张劭洋 时间:2025-07-21
导读: 七月的杨凌,暑气蒸腾,却掩不住西农园里跃动的热忱;渭水之畔,书卷留香,更催生出一群青年踏浪而行的决心。今天,我们——葡萄酒学院赴河北开展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调研实践团,即将背起行囊,从这片孕育了中国现代葡萄酒教育初心的土地出发,向着燕山脚下...

七月的杨凌,暑气蒸腾,却掩不住西农园里跃动的热忱;渭水之畔,书卷留香,更催生出一群青年踏浪而行的决心。今天,我们——葡萄酒学院赴河北开展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调研实践团,即将背起行囊,从这片孕育了中国现代葡萄酒教育初心的土地出发,向着燕山脚下的怀来、渤海之滨的昌黎,开启一场关于“绿色”与“产业”的深度对话。

4260d41e06b9ea76e082353e577845a.jpg

         怀来的葡萄藤,在妫水河谷的清风里舒展了千年,从“长城脚下第一瓶干白”的诞生,到如今“中国波尔多”的美誉远播,那里藏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葡萄种植与生态协同的密码;昌黎的酒窖,在碣石山的光影里沉淀了岁月,从“中国第一瓶干红”的传奇,到产区集群化发展的探索,那里写着滨海葡萄酒产区绿色转型的实践与思考。这两大产区,是河北葡萄酒产业的脊梁,更是中国葡萄酒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试错、不断突破的鲜活样本。

我们为何而来?

因为我们深知,葡萄酒不止是风土的凝练,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诗行。作为西农葡萄酒人,我们站在行业发展的瞭望塔上,既见过课本里“绿色发展是产业永续之基”的理论蓝图,更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怀来的戈壁与绿洲交织,藏着干旱区葡萄种植如何与生态保护共生的答案;昌黎的山海相拥,写着滨海产区如何平衡风味表达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们此行,正是要带着课堂里的“理论锚点”,去叩问产区里的“实践答案”——看酒庄如何用有机种植守护土壤的呼吸,听酒农如何用节水技术回应自然的馈赠,探产业链如何用循环模式激活绿色动能。 我们当以何为尺?

当怀来的葡萄园漫过晨昏,我们要做躬身的观察者。看那片被称为“东方波尔多”的土地上,葡萄藤如何在干旱与温差中扎根,生态防控技术如何替代传统农法,酒庄的废水处理系统如何让每一滴水重归自然循环。当昌黎的酒窖浸润着海风,我们要做敏锐的记录者。听产区如何在盐碱地改良中开辟生路,看“小产区”品牌如何与绿色认证深度绑定,思产业链上下游如何共建“从种植到消费”的低碳闭环。少谈空泛的“环保概念”,多问具体的“实践路径”;少列冰冷的“数据清单”,多记鲜活的“产区故事”——这才是我们对“绿色发展”最扎实的注解

我们当以何为行?

记住我们是西农人,是葡萄酒学院的“追光者”。怀来的酒庄里,要带着“严谨求实”的校训去追问技术细节;昌黎的合作社中,要揣着“扎根大地”的初心去倾听农户心声。遇困惑时,多想想课堂上老师讲的“产业与生态共生逻辑”;有收获时,多琢磨如何让这些实践经验成为照亮行业前路的星火。我们不仅是调研者,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递产区智慧的信使。

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列车驶出杨凌,窗外的风景会从关中平原的麦浪,变成华北平原的林网,再到燕山的层峦与渤海的波光。那变化的风景里,藏着的是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奋进足迹,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愿我们带着热忱出发,带着思考行走,带着收获归来。

祝此行顺利,满载而归!

葡萄酒学院赴河北开展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调研实践团

  


责任编辑: 张劭洋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