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探访烟台山开埠陈列馆——追溯红色基因
2025年6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领队王子豪的带领下,队员张宇彬、朱炜民、吕伟一行走进山东烟台山开埠陈列馆。团队不仅追溯烟台开埠的历史脉络,更聚焦近代以来烟台人民在民族危亡中觉醒、在革命浪潮中奋起的红色印记,在历史纵深中感悟“开放”与“抗争”交织的城市精神。
烟台山开埠陈列馆依托近代开埠历史建筑而成,除展现1861年烟台开埠后的商埠变迁、文化交融外,特别增设“烽火烟台”专题展区,通过实物、影像与史料,串联起开埠背景下烟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投身革命斗争的红色篇章,成为解读胶东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
步入“开埠风云”展区,泛黄的史料不仅记录着烟台从渔港到商埠的转型,更暗藏民族觉醒的伏笔。队员们在一组“早期工人运动史料”前驻足:1925年,烟台海员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罢工,抗议外国资本家压迫,成为胶东地区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一页。“原来开埠史不仅是贸易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从被动开放到主动抗争的觉醒史。”领队王子豪指着史料中“团结起来、保卫家国”的标语,与队员们交流道。
“烽火烟台”专题展区内,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珍贵文物尤为引人关注:一把刻着“还我河山”的旧步枪,见证了烟台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一份1945年的《烟台解放宣言》,记录着八路军解放烟台时“保护民族工商业、驱逐帝国主义势力”的坚定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搞建设”的早期实践。队员张宇彬在展柜前久久凝视:“这些文物让我明白,今天的开放是有底气的开放,这份底气正来自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的民族独立。”
在“商埠繁华”与“文化交融”展区,团队更关注“红色基因在开放中的传承”。一组“抗战时期烟台地下交通线”史料显示,开埠后的烟台港曾成为秘密输送物资、传递情报的重要通道,爱国商人与革命志士联手,在中外势力交织的环境中为根据地输送药品、器械,展现了“实业救国”与“革命斗争”的紧密呼应。“这让我想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史——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曾利用酿酒技术秘密生产酒精支援前线,正是产业报国的生动体现。”队员朱炜民结合专业背景感慨道。
参观尾声,队员们在“今昔对比”展区看到:从开埠初期外国列强控制的码头,到如今由中国自主运营的现代化港口;从革命年代的抗争呐喊,到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开放包容,烟台的变迁印证着“红色基因”与“开放精神”的传承共生。队员吕伟在留言簿上写道:“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开放,是带着民族骨气的包容;真正的发展,是扎根红色土壤的前行。”
领队王子豪表示,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烟台的开埠史既是一部中外交流史,更是一部红色抗争史。作为葡萄酒学院学子,既要从开埠历史中汲取产业发展的智慧,更要传承革命先辈“实业报国、守正创新”的精神,将专业所学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新时代的开放浪潮中书写青年担当。
此次探访,团队在历史细节中打捞红色记忆,让实践不仅成为追溯专业根脉的旅程,更成为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