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探访王老九、贺丙丁文学艺术馆 解码陕西农民文学传承密钥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 编辑:张姝影 时间:2025-07-16
导读: 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深入西安市临潼区神东村与南杨村,以王老九、贺丙丁两位农民诗人的文学遗产为切入点,开展为期一天的农民文学专题调研。 图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神东村王老九艺术...

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深入西安市临潼区神东村与南杨村,以王老九、贺丙丁两位农民诗人的文学遗产为切入点,开展为期一天的农民文学专题调研。

image.png

图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神东村王老九艺术馆门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屿楦 摄

北京时间十点,实践团成员准时抵达神东村相邻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这座被评为“文明村”的村落,街道干净如洗,绿植沿墙而生,村容村貌的整洁有序让队员们眼前一亮。实践团首站抵达的是村委精心打造的王老九文学艺术馆,展馆虽不大却内容详实:玻璃展柜内陈列着王老九诗歌真迹的影像复刻件,墙上悬挂的表彰奖状记录着他从田间诗人到文坛名家的成长轨迹,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60年毛主席接见第三次文代会代表时与王老九的合影,照片里农民诗人拘谨又自豪的笑容,定格了农民文学史上的光辉瞬间。

image.png

图为王老九艺术馆中陈设的毛泽东主席与农民诗人王老九握手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思滢 摄

“王老九大字不识几个,却把一辈子的庄稼活写成了诗。”艺术馆讲解员是土生土长的神东村人,他带领队员观看墙上的影像资料,并解释说:“当年习仲勋先生听说有个农民爱写诗却写不全字,专门派秘书来村里教他认字,这才有了后来传遍关中的《王老九诗选》。”讲解过程中,神东村村委干部特意用临潼方言朗诵了《进西安》中的经典段落:“一进西安城,电灯照路明,马路平又宽,汽车跑不停”,质朴的语言搭配地道的乡音,让实践团成员仿佛看到了诗人当年进城时的新奇与激动。

上午11:00,实践团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由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里多为老人与儿童,实践团队员们逐家走访,在村民与王老九亲戚后人的支持配合下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村民们大多对王老九文学艺术馆有所了解,村委也多次组织村民参观,提升村民们的文化自信,更有多位老人配合队员们进行方言读诗,并对王老九艺术馆发展更好提出了建议,例如增加宣传力度,举办相关文旅活动等。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发现神东村的文化传承已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村委将农民诗歌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诗歌传家训”“诗句话文明”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方式,让神东村连续三年获评区级“文明村”,也为农民文学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午后两点,实践团成员乘坐乡间公交前往十公里外的南杨村,探访王老九的弟子贺丙丁的文学艺术馆。这座由贺丙丁之子贺建安自筹资金创办的展馆,陈列着贺丙丁的手稿、诗集与诗歌生涯介绍,从《翻身乐》到《公社颂》,一首首诗歌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变迁,也诠释着贺丙丁先生作为农民诗人焕发光亮的一生。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贺丙丁文学艺术馆负责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屿楦 摄

然而,与神东村的热闹景象不同,南杨村的调研之路略显冷清。由于宣传不足,不少村民表示“听说过贺丙丁,但没去过艺术馆”。对比两村的调研数据,实践团发现显著差异:神东村通过村委主导、政策支持、活动激励等方式,形成了“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传承模式;而南杨村因缺乏组织推动和宣传力度,农民文学传承面临“有遗产无传承”的困境。但两村村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通过加强宣传、结合文旅等方式,让农民文学“走出去”。陕西农民文学不缺好作品,缺的是让全国人知道的渠道。

返程路上,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农民文学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精神之花,它的根在乡村,魂在生活”的道理,传承农民文学不仅要守护遗产,更要搭建桥梁,让泥土里的文字真正走进当代人的心里。

实践团将在后续调研中持续关注陕西农民文学的当代创作群体,结合此次调查成果,形成涵盖现状分析、问题对策的调研报告,为推动农民文学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贡献青年智慧。


责任编辑: 张姝影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