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结柿缘:富平红色基地带动柿染新生
红土结柿缘:富平红色基地带动柿染新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革命精神、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坚持环境保护的政策,渭南市职业技术学院“柿染碳新”非遗驱动柿子循环利用实践团于7月15日至7月30日赴富平开展了为期16天的三下乡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成长成才。
图为“柿染碳新”实践团出发图
在富平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红土地上,红色基因与生态智慧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织共生。当指尖拂过用当地柿子汁染就的红色布料,仿佛能触碰到两重历史一是烽火岁月里共产党人扎根群众的赤诚,二是祖辈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
富平红色基地作为渭北革命的重要遗址,曾见证无数先烈为信仰奋斗的历程。那些斑驳的窑洞、泛黄的文献,不仅记录着斗争的艰辛,更藏着老一辈与土地相依的密码。当地盛产的柿子,曾是物资匮乏年代里革命者的果腹之物,如今则成为连接红色教育与生态保护的纽带。正如传统工艺复兴案例,富平人将柿子榨取的汁液作为天然染料,让"柿染"这门古老技艺在红色旅游中焕发新生。
图为“柿染碳新”实践团参观关中纪念馆
图为老师为“柿染碳新”实践团讲解红色精神
图为“柿染碳新”实践团了解改革对富平柿子的变化
柿染的每一步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从采摘成熟的柿子,到经晾晒、发酵制成染液,再到反复浸染、晾晒形成深浅不一的花纹,全过程无需化学添加,实现了"从土地来,回土地去"的闭环。这种零污染的工艺,促进了碳中和碳达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恰与当下环境保护理念不谋而合。在红色基地的研学活动中,大家亲手参与柿染制作,既能通过布料上的纹样感受革命年代的质朴,也能直观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图为“柿染碳新”实践团参与柿染制作
如今的富平,红色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宣讲。基地周边的柿子林成为生态课堂,老艺人的染坊变身为实践基地,游客在聆听革命故事的同时,还能学习如何用自然馈赠创造价值。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更推动了当地柿子产业的绿色转型果农不再为滞销的柿子发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图为柿染制作老师为“柿染碳新”实践团讲解柿染
红土孕育了革命火种,也滋养了柿子树;革命精神教会我们坚韧,柿染工艺则启示我们共生。在富平,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的相遇,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讲述方式:原来传承红色记忆,也可以是一场与自然温柔对话的旅程。经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探索青年化的红色传播方式,用沾露珠的乡音讲述有温度的党史,让陈列馆的文物化作田间地头的精神火种,让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和环保思想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