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实践队在宜阳樊村中学开展教育团课 暖心准备伴学子健康成长
7月15日,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樊村中学:一堂主题为“规范使用网络 拒绝沉迷成瘾”温暖童心。
校门口的迎接:用细节铺垫信任
学生们到校。“在录播室上团课哦。”实践队员站在校门口引导,虽然满头大汗,但仍对走来的学生保持微笑。同学们见到了队员们,也都回以真挚的笑容。“孩子在家里面只顾着玩手机,把他送到你们这里来,既能少玩点的游戏,我们也少操心。”。有些家长笑着与我们交流,“孩子来我们这里上团课,我们一定给您照顾好”实践队员操着当地的方言与家长亲切沟通。20分钟的迎接过程中,队员们共引导数十名学生入校。实践队员们刻意避免提及手机或学习,只聊“早饭吃了啥”“路上热不热”。“这些孩子长期跟祖辈生活,听多了‘要听话’‘别玩手机’,太直接的引导容易让他们防备。”实践队员事后说,“先让他们觉得我们是来陪他们的,不是来‘说教’的,后面的话才听得进去。”
图为实践队员给学生们上团课 王旭东 供图
教室里的对话:让道理扎根心底
录播室教室举行了一场“规范网络使用 拒绝沉迷成瘾”主题团课。与常见的宣讲不同,这场团课没有使用空洞口号,而是以互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
“手机和课本,哪个更让你着迷?”一场聚焦青少年手机使用习惯的团课,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提问拉开序幕。现场学生们围绕话题各抒己见,有人坦言“手机有时更吸引人”,也有人强调“课本能学到实在知识”,更有学生直言“容易被手机信息分散注意力”,真实的心声折射出当下学生与网络的日常关联。
团课中展示的本地调研数据引发学生关注:超六成学生每日手机使用时长逾3小时,近半数曾因手机使用与祖辈产生矛盾。安静的现场里,一组组数据让学生们对自身使用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同于单向说教,主讲队员通过两个真实案例展开引导:一名学生因沉迷手游扰乱作息、错失升学机会,另一名学生则善用手机查资料、学技能,让其成为学习助力。正反案例的对比,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合理使用手机的重要性。
“就像零食不能多吃,手机也要懂得‘适量’。”主讲队员以生动类比总结,巧妙阐释了“适度”的原则,赢得现场学生频频点头。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给出三项可操作的建议:睡前将手机放在客厅、想玩手机时先做件小事转移注意力、每周分享“无手机时光”赢取纪念明信片。这场团课通过数据呈现、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手机,为培养健康使用习惯提供了切实助力。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同学玩小游戏 王旭东 供图
教室里的欢笑:用快乐替代依赖
团课结束后,队员们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开展活动。实践队员们先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了小零食,旨在通过学生能感知的“好处”,引导他们体验线下互动的乐趣。
实践队员们准备3个好玩的小游戏。“数字炸弹”游戏中,队员写好数字让学生猜,猜中者需接受才艺展示的惩罚。有个孩子猜中后不愿表演,但在队员的亲生示范后敞开心扉,给大家唱了一首数鸭子。“反向指令”游戏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相反动作,有个不怎么说话的孩子反应最快,连续赢了两轮。“谁是卧底”游戏最热闹。孩子们分组用词语描述手中卡片,队员们特意放慢节奏,给内向的孩子思考时间。队员表示,游戏目的不是分输赢,而是让孩子们发现与人互动比对着屏幕更有意思。
活动尾声分发电影票时,每张票都印着“可带一位家人”。这些电影票都是由樊村镇初级中学提供,既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也为他们创造与祖辈互动的机会,以慢慢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图为同学们上台表演才艺 杨硕飞 供图
实践背后:教育是“让人愿意改变”
收拾场地时,队员们发现零食剩了不少。“说明他们不是为了吃的来的,是真的玩进去了。”实践队员笑着说。“以前觉得帮扶就是‘教知识’,现在才明白,对留守儿童来说,‘被看见’‘被陪伴’比知识更重要。他们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没人陪,手机成了唯一的‘朋友’。我们能做的,就是暂时当这个‘朋友’,让他们知道,真实的互动比虚拟的快乐更踏实。”乡村教育的难点,不在于缺方法,而在于缺‘让孩子愿意改变’的动力。我们今天做的,就是用迎接、聊天、游戏这些小事,让他们觉得“改变也挺好”。也许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但只要埋下一颗种子,总有发芽的时候。
图为实践队员与同学们合照 王旭东 供图
这场聚焦青少年手机使用习惯的团课,是实践队响应“双减”政策、探索乡村教育帮扶模式的生动实践。在“双减”背景下,实践队跳出说教框架,以“手机与课本哪个更着迷”破题,结合本地数据、正反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更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队员们用真诚互动唤醒学生主动规划生活的动力,既贴合“双减”要求,也彰显了教育帮扶的本质——以尊重为前提、以方法为桥梁,让每个孩子主动迈向健康生活,为乡村教育注入温暖力量。(通讯员 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