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子赴竹冯村 探访渭华起义中的红色印记
【启动红色探寻】
为追寻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那燎原的星火,深刻体悟早期武装斗争的精神内核,7月17日,信息工程学院“烽火家书”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前往陕西省渭南市竹冯村的旅程。这片红色沃土在1928年的渭华起义中留下了无数英勇事迹,实践团此行的目的便是深入挖掘这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队员们认真聆听,心中对那段历史的敬意油然而生,正式开启了这场探寻早期革命火种、感悟初心源起的实践征程。
【口述革命记忆】
在冯老先生简朴的院落里,一场以革命先辈英勇事迹为主题的口述史访谈庄重进行。实践团成员手持录音设备,轻声引导冯老回忆更多细节。冯老眼神中泛起泪光,动情地讲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土地革命时期,村里的老党员干部总是身先士卒,白天带领大家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夜晚则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各村之间传递情报,筹备武器弹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新青年,大家纷纷加入斗争的洪流,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队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眼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在随后的研讨中,大家围绕这些事迹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认识到正是千千万万像竹冯村民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汇聚成了革命胜利的磅礴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从这些基层群众的感人事迹中汲取信仰的源泉和前进的力量。
【回眸烽火家书】
实践团的目光也被竹冯村使馆中一封珍贵的革命家书深深吸引。这封信写于1938年10月26日,写信人是一位名叫向宗圣的年轻战士,当时他身处距离延安六十里的蟠龙镇抗大第七大队第八队驻地,收信人则是他的兄长向宗正。这封尘封多年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革命青年的热血与赤诚。信中,向宗圣向兄长讲述了自己在抗大的学习生活,提到了每天紧张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了斗志;也谈及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不过更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坚定决心。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抗战时期革命青年在学习中的勤奋、战斗中的英勇以及内心深处对家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这封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家书,正是竹冯村所见证的早期革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赓续与回响。
【永续星火精神】
夕阳西下,为竹冯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辉,展柜中那封家书仿佛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场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泛黄的信纸化作了照亮新时代青年心路的火炬。活动接近尾声,全体队员承诺,将以向宗圣等革命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以及将家国深深系于心间的品格。在如今的时代浪潮中,无论是科技攻关的前沿阵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都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让家书中蕴含的赤子之心与报国之志,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永远澎湃激荡,让革命的星火代代相传、永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