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建工学院实践团赴宜阳樊村开展教育关怀行动
长安大学建工学院实践团赴宜阳樊村开展教育关怀行动
2024年7月13日,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4人,抵达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樊村镇初级中学,开启了为期两天的首阶段社会实践工作。这是长安大学建工科协连续第十一年组织师生深入樊村镇开展教育帮扶实践活动。本阶段工作聚焦于精准家访与学情调研,并于13日晚启动了特色“红色团课”宣讲。
科学把脉:线上线下并行,精准覆盖学情
为全面、高效地掌握樊村镇初级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态与发展需求,实践团创新调研方式,采取了“实地家访+电话访谈”的双轨模式。
实地家访:7月13日,实践团成员深入樊村镇周边村落,对六户交通相对便利的学生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
电话访谈:针对居住地偏远、交通不便或家长临时外出的学生家庭,实践团于7月14日集中开展了细致的电话访谈。成员们利用一整天时间,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与多位家长及学生本人进行了深入沟通。
电话访谈聚焦于学生的家庭结构、经济概况(侧重教育支持态度而非困难)、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与困惑等核心问题。初步访谈信息显示,受访家庭普遍重视教育,学生整体学习态度端正,但在拓展性学习资源获取、科学学习方法指导及未来规划明晰度方面存在共性需求。通过此次线上线下的互补调研,实践团快速构建了对樊村学子状况的初步认知图谱。团队特别计划在未来几天内,根据电话访谈中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意愿,筛选出部分有深入走访必要的家庭和有意愿来听课的学生,安排后续实地回访,力求获取更立体、更深入的资料。
深耕调研:精准家访六户,把脉成长环境
图 1 支教团队走访调研 供图人:杨硕飞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深入樊村镇下辖村落,对六户在校学生家庭进行了细致入户走访。家访旨在直观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精神风貌及其所处的学习氛围。
走访过程中,成员们与家长、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家庭普遍展现出重视教育的氛围,家长虽多为务农或务工人员,但对子女学业抱有殷切期望,支持态度明确。
学生们普遍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勤勉的学习态度,能够合理安排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总体朴素而实用,虽不奢华但能满足基本学习需求。学生们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和求知欲。
在家访中,实践团成员也关注到了乡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需求,如家长在辅导学业、科学引导子女成长、加强亲子有效沟通等方面希望能获得更多指导。
此次集中的家访为实践团提供了真实、宝贵的一手资料,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樊村学子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为后续及长期的帮扶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红色启航:首场主题团课,厚植理想信念
7月13日晚六时,长安大学建工学院实践团在樊村镇初级中学成功举办了本次实践的首场主题团课宣讲活动。本次团课主题为《党的104载:光辉历程与青年使命》,由实践团成员黄晨曦主讲。
图 2,3 团课讲解与合影留念 供图人:王旭东
团课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走过的104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重点讲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黄晨曦在宣讲中,结合青年学生的身份特点,着重阐述了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鼓励樊村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学习,锤炼本领,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宣讲深入浅出,史料详实,引发了在场学生的认真思考。
结语:精准调研筑基,红色团课铸魂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筑梦樊村”社会实践团2024年暑期工作首阶段成效显著。团队通过“实地入户+电话访谈”双轨调研模式,高效完成六户典型家庭深度走访及多户偏远学生线上摸排,系统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家庭支持力度及发展瓶颈,为后续精准制定帮扶方案奠定坚实数据基础。同步启动的特色品牌项目 《党的104载》红色主题团课,立足青年视角阐释党的奋斗历程与时代使命,有效激发了乡村学子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此次聚焦需求、多维发力的初步实践,彰显了高校青年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态度与务实作风,为赋能学生成长提供了有效切入点。
通讯员:赵文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