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敦煌“洞窟保护·水利智慧”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鸣沙山的风裹挟着细沙掠过崖壁,莫高窟东麓的赭红色岩层上,岁月冲刷的纹路如天然的水文图谱。7月14日长安大学水环学院赴甘肃“洞窟保护·水利智慧”实践队踏着滚烫的砂砾走进这片千年石窟群——敦煌莫高窟,开展”实地调研莫高窟,长久赓续文化魂“活动。实践队深入莫高窟,实地调研,通过采访、水利科普、考察水系分布等活动,以一个水利人的视角,用水利人的罗盘指引水文密码,调查佛像、壁画深受水分渗透而导致的酥碱化、虫害化的原因,同时向游客分享怎样以个人的形式保护文物。
(图为长安大学洞窟保护队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的合影)
水痕印石,水痕刻崖壁:裂隙里藏着的 “护窟密码”
塌岩壁裸露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极了水文监测图上的曲线。工作人员说,石窟加固工程中,国家拨款与爱心捐赠筑起的“堤坝”,正抵御着风沙与渗水的侵蚀。人们常说的“上拦下排”,在这里有了新的注解:既要拦截雨水对崖体的冲刷,也要疏导凝结在壁画表层的潮气,就像治理河流既要筑堤也要清淤。
长安大学”洞窟保护·水利智慧”实践团队踏入这片洞窟群,作为水利专业的学子,眼里看见的不仅是壁画上的飞天,更是渗透在岩层里的水痕,是亟待疏浚的文化脉络。
(图为长安大学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莫高窟)
莫高窟所在的砂质泥岩透水性极强,夏季暴雨形成的坡面径流会顺着岩层节理渗透,每年会导致岩体风化,而水汽长期在壁画底层聚集,便会引发颜料层起甲、酥碱等病害。
(图为长安大学实践队队长梁佳美拍摄的窟外壁画)
裂隙识水,飞檐藏巧思:古今 “治水” 智慧的跨时空对话
飞檐在戈壁的风中划出第七道弧线,九层楼从初唐4层到民国9层的建筑沿革,恰似水利工程中不断升级的防渗体系。古今的守护之心,都在与水的对话里找到了共鸣。
“古人虽不懂流体力学,却通过经验积累掌握了水的运动规律。”,“每层楼阁的窗台均向内倾斜5度,形成‘反坡排水’,这种细节处理堪比水利工程中的‘防渗齿墙’,将渗水风险降到最低。”这种“主动导排”的智慧,让现代水利学子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与水利建设的核心逻辑相通——都是通过调控水的运动轨迹,实现对人类文明成果的长效守护。
(图为长安大学实践队队员刘粤芬拍摄的莫高窟九层楼)
古今融智,颜料藏匠心:自然材料里的 “驯服哲学”
文物陈列馆里,天然矿石颜料的制作过程让实践队驻足良久。那些经水流淘洗的矿物颗粒,与水利工程中筛分砂石的工艺异曲同工。原来无论是筑坝的骨料还是壁画的底色,都藏着人类对自然材料的敬畏与驯服,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让这份驯服多一分温柔。
(图为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博物馆中的泥塑建造过程)
接着实践队去到了藏经阁,了解到藏经阁的历史:在发现藏经洞之后,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缺乏有效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措施。西方的所谓 “探险家” 接踵而至,他们以欺骗、掠夺等手段,从王圆箓手中获取了大量珍贵文物。我们深感心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现在的莫高窟,让下一个千年的人们 ,仍能看到飞天的裙裾掠过莲花,听懂佛陀的梵音回荡壁崖。檐角的排水槽设计精巧,雨水沿特定轨迹坠落,恰似水利工程中的导流明渠。忽然懂得,文物保护与水利建设本是同源——都是在与时间的洪流对话,都在用科学的刻度,丈量文明的承载力。
(图为长安大学实践队在讲解员带领下了解藏经阁的历史)
广访游客,游客传声筒:保护现场的 “民智微光”
深入的从游客的角度了解文物保护,团队成员采访了不同的游客视角下的莫高窟。“我在这里面还看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保护措施做的很好“以为阿姨说到,阿姨觉得莫高窟给她相当大的震撼。”我觉得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啊,那在保护措施改进方面可以结合科技手段“,这是一位叔叔提出的建议。
(图为长安大学实践队队员张玉瑶对游客进行采访调研)
责任编辑:梁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