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秦巴七月记:青春的足迹与乡村的心跳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周野 时间:2025-07-23
导读: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 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淌过秦巴山脉的褶皱。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与林间蝉鸣交织成一曲笨拙的歌谣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师生们,正沿着这条蜿蜒的路...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淌过秦巴山脉的褶皱。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与林间蝉鸣交织成一曲笨拙的歌谣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师生们,正沿着这条蜿蜒的路,走进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的深处。他们带着书本里的智慧,更带着一颗贴近土地的心,要在这七月的乡村里,读懂振兴的密码。

香山深处:黄牛与皱纹里的期盼

香山村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实践团已站在合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前。群山像沉默的守护者,环抱着这片牧草丰美的土地,85% 的森林覆盖率让空气里飘着草木的清甜 —— 这是黄牛们最好的粮仓,却没能成为养殖户们的 “钱仓”。

“你看这牛,肉质紧实得很。” 刘场长的声音带着山里人的憨厚,他伸手抚过一头黄牛的脊背,指腹蹭过牛毛上的晨露。这位年近六旬的场长,脸上的皱纹像被山风刻下的沟壑,可说起黄牛,眼里却亮得像星子。“就是路太远,外面人不知道啊。” 他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那石子滚了几圈,停在牛舍的木栏边,像个无处可去的叹息。

实践团的学生们没多说什么,只是钻进牛舍。有人蹲在饲料堆前,用手指捻起一把草料,仔细看里面的秸秆配比;有人举着手机,镜头从黄牛悠闲甩动的尾巴,移到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 —— 他们要把这 “养在深闺” 的好东西,搬到镜头前。当直播镜头亮起时,刘场长起初有些局促,手不知往哪儿放,可听到学生们说 “叔,讲讲这牛一天吃多少斤草”,他忽然打开了话匣子,从牛犊的喂养讲到出栏的标准,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骄傲。屏幕上的评论像泉水般涌来:“这环境养的牛,肯定香!”“怎么买?” 刘场长望着那些跳动的文字,悄悄抹了把眼角。

村里的网格员后来告诉学生们,香山村搞 “1 名党员 + 2 名村民” 的网格化管理,把 1500 多村民的事拢得顺顺当当,可 “让黄牛出山” 这件事,还是缺个法子。学生们拍着胸脯说:“以后我们远程帮着做推广,毕业设计就做咱村的品牌策划!” 这话让村支书笑出了声,烟袋锅里的火星子,在阳光下跳得格外欢。

纺织车间:机器与线头里的生机

离开香山,实践团走进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陕西聚福汇缘纺织厂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像持续的春雷,织针上下翻飞,把雪白的棉纱变成细密的针织物。胡助力厂长站在生产线旁,看着布匹从机器里 “流” 出来,像看着自家的孩子。“这厂子,养活了周边两百多户人家。” 他指着正在验布的女工,“你看她,以前在外头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学生们的目光掠过原料检测台 —— 每批棉花都要经过拉力、含杂量的检测,数据记在厚厚的本子上;再到染色车间,环保染料的配比精确到克;最后到包装线,工人们把叠得整整齐齐的针织衫装进印着 “安康制造” 的盒子里。“产业链得攥在自己手里,才稳当。” 胡助力的话,让学商贸的学生们频频点头。

他们琢磨着搞一场 “非遗织造・云端焕新” 直播。学生们蹲在车间角落,拍工人师傅们如何把秦汉织锦的纹样,织进现代针织衫里;又跑去请非遗传承人,教镜头前的观众辨认 “万字纹” 与 “云纹” 的不同。当 VR 镜头扫过整个车间,有网友在评论里说:“原来一件衣服要经过这么多手,真不容易。” 学生们还设计了 “丝路霓裳” 盲盒,把文创丝巾和针织衫打包,前 100 单送手绘纹样图谱 —— 这主意让胡助力拍着大腿叫好:“你们这脑子,比机器转得还快!”

直播间里:数据与水波里的觉醒

贝尔渔场的汉江岸边,风带着水汽扑在脸上。实践团的学生们正教杨总直播卖鱼干。“杨叔,镜头要低一点,能拍到汉江的水。” 一个女生调整着手机支架,“你就说‘这鱼喝的是汉江的水,吃的是水里的虾’,比啥都管用。”

杨总起初捏着鱼干,对着镜头只会说 “好吃”。学生们不急,先让他看后台数据:“你看,西安的观众最多,他们关心有没有添加剂;上海的观众问保质期,咱得说清楚。” 当杨总试着讲 “鱼是怎么从汉江捞上来,怎么晒成干”,直播间的人数突然涨了 —— 有人问 “能不能包邮”,有人说 “给我来两斤”。杨总的额头渗了汗,却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这数据不是瞎跳的,是人家真想买啊!”

 

后来在安康市电商服务中心,张部长指着墙上的地图说:“咱安康的富硒水、毛绒玩具,都是好东西,就缺个‘出海口’。” 学生们当即拿出方案:开发富硒水溯源小程序,让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水源地;给毛绒玩具设计 “安康故事” 包装,每个玩具都带个小卡片,写着 “这是安康阿姨们亲手做的”。张部长握着学生们的手,说:“以后这儿就是你们的实践基地,常来!”

七月的尾巴上,实践团要离开了。汽车再次驶上山路,回头望时,香山村的牛舍飘起了炊烟,纺织厂的机器还在轰鸣,贝尔渔场的直播镜头里,汉江的水波闪着光。学生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刘场长的期盼、胡助力的骄傲、杨总的笑 —— 这些不是冰冷的文字,是土地的心跳。

他们知道,三下乡不是一场匆匆的路过。当青春的足迹与乡村的脉搏同频,当书本里的知识变成直播间的话术、车间里的方案、牛舍前的策划,乡村振兴就不再是遥远的蓝图。就像秦巴山脉的七月,总有新的绿意,在阳光里悄悄生长。

 


责任编辑: 周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