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实践总结 >

西外学子三下乡:非遗文化进社区,五育并举护成长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张效宁 时间:2025-08-15
导读: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略,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7月16日至7月19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略,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7月16日至7月19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府谷县河滨路社区“暑期公益托管课堂”,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文化润人”、“五育润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课堂实践当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IMG_20250806_114952.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社区徐书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珥晴供图

文化积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愿望,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梦,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践当中,让非遗瑰宝在薪火相传与代代相守中谱写时代新篇。社区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联系群众文化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在连接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府谷县河滨路社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文化惠民、育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目标,依托当地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微信图片_2025-07-31_031202_328.jpg

                  图为河滨路社区非遗课堂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珥晴供图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国家与民族前途与命运,因此基层社区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河滨路社区徐书记道出了基层社区肩负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据徐书记介绍,河滨路社区连续多年面向社区内全体青少年开设“寒暑期社区公益课堂”,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了如今“五育并重、文化润心”的特色公益托管模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徐书记强调:“社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不仅要让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与文化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想观念,更要让其在‘身体力行’与‘潜移默化’间获得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针对当下的未成年群体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与讲座,而是通过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其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当中,达到“事半功倍”、“教学相长”的效果。从招募广大返乡大学生担任课业辅导老师与儿童“交心”,到用经典红色电影、优秀文化电影与科幻电影让儿童“润心”、开设心理咨询室与儿童“谈心”,再到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国学文化课堂教学实践让儿童们“修身养性”,河滨路社区为未成年人织就了健康成长的“保护网”、铺就了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件件小事映出“基层智慧”、一言一行展现基层担当,河滨路社区工作人员用看得着的“实事”与摸得着的“温度”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用看得着的“脚印”与摸得着的“汗水”谱写未成年人教育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百年强国,教育先行、文化传承,青春有责。广大青年学生要“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积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以青春誓言,赓续文化血脉、以青春智慧,促进教育发展,以青春力量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新篇。


责任编辑: 张效宁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