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振兴路:陕工学子 “三下乡” 书写安康实践答卷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为深入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扎实推进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7 月 8 日至 12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安康市开展专项调研行动。实践团聚焦纺织服装、现代渔业等特色产业,通过实地走访、专业赋能、直播助农等多元举措,将学识转化为振兴动能,以青春担当书写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动答卷。
周密部署:筑牢实践根基,锚定振兴方向
作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载体,此次 “三下乡” 活动得到校院两级高度重视。7 月 8 日,商贸与流通学院召开行前动员会,8 名师生整装待发,明确以 “专业赋能破解山区发展桎梏” 为核心目标。学院党总支书记蒋鹏提出三项攻坚指令:依托安康香山村实践基地深度采集民生需求,聚焦 “生产 - 物流” 断点开展产业链诊断,以直播助农打通农产品出山通道。指导老师刘瑞构建 “三组协同” 作战体系,实行素材 “日清日结” 制度,针对秦巴山区多雨气候与复杂路况规范走访流程,全员投保意外险,严禁涉水、夜出,以周密部署确保实践安全有序。
实践团成员在动员会上庄严宣誓,将直播设备化作 “新农具”、智慧物流知识转为 “新农技”,以 “暑期实践 + 线上服务 + 毕业设计” 常态化机制,为安康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深耕纺织:解码产业肌理,激活发展动能
7 月 12 日,实践团首站走进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及陕西聚福汇源纺织工厂,开启纺织产业专项调研。在聚福汇源工厂,企业负责人系统介绍发展历程:作为安康纺织业标杆企业,近年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实现市场突破,年产针织衫等产品远销多地,为当地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力量。
实践团深入生产车间,实地考察从原材料检测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 “安康制造” 的品质底气。通过与管理层深度交流,团队厘清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瓶颈.
结合现代商贸专业知识,提出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文创元素赋能产品” 等针对性建议。为表达对产品品质的认可,成员们现场下单采购,以实际行动助力拓宽销路。
“企业发展与地方振兴同频共振。”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跟踪企业需求,结合毕业设计深化产业链优化方案,推动纺织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品牌跃升” 转型。
赋能渔业:科技点亮池塘,直播连接产销
7 月 11 日,实践团走进安康贝尔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现代渔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在总经理杨巧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考察现代化养殖基地:循环水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70%、年节水量超 3 万吨,自动化投饵机精度达 5 克 / 次、节省饲料 15%,物联网水质监控系统实现溶氧量、PH 值实时调控…… 科技赋能让传统渔业焕发新生,令成员们深刻体会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实践意义。
基于对养殖全流程的深入了解,实践团精选两款特色水产品作为直播主推品,通过 “养殖基地实景展示 + 无公害养殖技术讲解” 构建消费信任。两小时直播中,成员们化身 “青春主播”,运用短视频纪实、VR 互动等形式,生动呈现 “从池塘到餐桌” 的品质保障。限时优惠、工艺问答等环节点燃互动热情,成功推动产品从线下走向线上,为企业品牌推广提供新思路。
“大学生的新媒体技能,让我们的好鱼走出了大山。” 杨巧感慨道,实践团的助力为企业打通了 “电商最后一公里”。
青春作答:以知促行,书写振兴新篇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专业服务地方” 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纺织车间的工艺优化建议,到鱼塘边的直播助农行动,陕工学子以专业学识破解产业痛点,用青春活力激活振兴动能,既彰显了职业教育 “知行合一” 的育人成效,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 “挺膺担当” 的使命情怀。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安康之行为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方案,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地方经济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