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犁铧:在秦巴深处书写乡村振兴的诗行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当七月的阳光如金箔般铺展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当汉江的晨雾似纱幔轻拥着两岸的田畴,一支年轻的队伍正踏过溪流与阡陌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书本里的智慧与胸腔里的热忱,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用 "三下乡" 的足迹,为乡村振兴的长卷添上青春的注脚。
渔业的科技交响:循环水奏出的绿色乐章
7 月 11 日的贝尔渔业基地,是科技与自然共舞的剧场。当实践团的脚步叩响厂区的铁门,首先撞入眼帘的,是循环水处理设备运转的轻吟 —— 那不是机械的轰鸣,而是大地对节水的礼赞。杨巧总经理的指尖划过不锈钢管道,如指挥家触碰琴弦:"这套系统让 3 万吨水在时光里循环,70% 的利用率是献给青山的情书。"
在投饵机精准的 "舞步" 里,实践团看见科技的诗意:每 5 克饲料的投放,都像给鱼群的温柔絮语,较传统投喂省下的 15% 饲料,是写给土地的节俭箴言。当成员们将镜头对准池塘里的涟漪,当直播的灯光照亮两款精心甄选的酥鱼 —— 糖醋味的甜香里藏着汉江的晨露,麻辣味的炽烈中燃着秦巴的骄阳,屏幕那端的订单便如夏雨般簌簌落下。两小时的直播,不是简单的叫卖,是让池塘与屏幕的距离,缩短成一次心跳的跨度。杨巧站在直播设备旁,望着这群眼里闪着光的学生,忽然明白:所谓振兴,不过是让青春的智慧,接住岁月沉淀的匠心。
油茶林的七年守望:从荒芜到歌谣的蜕变
香山村的油茶林在风中舒展着枝叶,像一架绿色的竖琴,弹唱着七年的变迁。7 月的某一日,实践团踩着露水走进这片 "致富林" 时,王选安正弯腰检查茶苗的根系 —— 这位返乡创业者的手掌,粗糙如老树皮,却能精准感知每一寸土壤的呼吸。"高校的科技特派员教会我们 ' 根系保湿栽植法 ',95% 的成活率,是土地给我们的回信。" 他的声音里,有对撂荒地的愧疚,更有对新生的雀跃。
七年前,这里还是被遗忘的荒坡,村民的收入薄如蝉翼(年均 2600 元);七年后,500 亩油茶林如绿色的浪潮翻涌,8500 元年均收入的账本上,写满 "党委 - 驻村队 - 院系" 三级联动的密码。校党委季度研判的灯光,驻村队员每月《产业进展报告》里的墨迹,158 本职业资格证书上的钢印,23 名免学费学子的录取通知书...... 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教育与土地的深情相拥。当实践团成员抚摸着村民手中的油茶管护手册,忽然懂得:所谓坚守,是让知识的种子,在大山的褶皱里开出经济的花。
黄牛群的山间牧歌:从深谷到云端的跨越
合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舍里,黄牛的哞叫如浑厚的歌谣,撞在群山间荡起回声。7 月 10 日,刘场长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黄牛走向实践团,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六十年的风霜,却在说起 "肉质鲜美" 时,亮起孩童般的光:"它们是大山的孩子,只是不懂如何走出深谷。"
实践团的镜头对准了这群 "山间的珍宝":镜头里,黄牛在 85% 森林覆盖率的绿意中漫步,牧草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镜头外,直播屏幕上的订单如候鸟般飞来。学生们教养殖户用短视频记录牛群的晨昏,用直播间的互动解答 "生态养殖" 的疑问 ——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是让大山的馈赠,被更多人听见、看见。当刘场长第一次对着镜头说出 "我们的牛肉带着草木的清香",直播间的点赞如星火燎原,他忽然领悟:所谓突破,是让传统的坚守,搭上时代的翅膀。
夕阳为实践团的旗帜镀上金边时,他们的足迹已在秦巴大地上连成线:从贝尔渔业的循环水管到香山村的油茶林,从合兴合作社的牛舍到直播屏幕的微光。这不是一场短暂的邂逅,而是青春与土地的永恒盟约 —— 用科技的犁铧深耕,用教育的泉水浇灌,用新媒体的风传递。
当实践团成员在贝尔渔业的鱼塘边写下实践日志,当他们在香山村的油茶林下与老人共话丰收,当他们在黄牛养殖场的栅栏旁记录下第一笔线上订单,他们已然明白:乡村振兴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汉江的波光里跳动的希望,是秦巴的群山中生长的未来。而他们,这群带着理想的年轻人,正是那支最激昂的笔,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浪漫诗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