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褶皱里的振兴密码:鱼塘与牛栏间的青春足迹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七月的陕南,暑气像浸透了桐油的棉絮,沉甸甸压在秦岭余脉的褶皱里。7 月 10 日至 11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二十双球鞋,先后踏过安康贝尔渔业的循环水管道与香山村的青石板路 —— 这不是一场轻盈的游学,而是一次带着游标卡尺与直播支架的田野调查,一群年轻人试图在鱼塘的涟漪与牛栏的蹄印里,破译乡村振兴的现实密码。
鱼塘里的精密算盘
贝尔渔业的厂区像一枚被精心打磨的铜扣,嵌在汉滨区的河谷地带。7 月 11 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循环水处理设备的钢管缝隙,杨巧总经理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昨夜检修留下的青苔。"这套系统让水在管道里走了三遭才肯离开。" 她指着嗡鸣的设备,声音里混着电机的震颤,"3 万吨水,够这片区老百姓用半年,现在它们在鱼塘里打转转。" 实践团的学生们凑近观察,透明管道里的水流带着细碎气泡,溶氧量监测仪的数字像脉搏般跳动,PH 值试纸在技术员手中晕开浅紫的晕圈 —— 这不是传统渔户凭经验估摸的 "看水色",而是用数据编织的生态网。
投饵机的金属臂每伸缩一次,都像老账房先生拨弄算盘。"5 克,多一粒都算浪费。" 技术人员的手套磨出了洞,露出的拇指指甲盖带着月牙形的茧。学生们记下一组数字:传统投喂的饲料袋堆起来能没过屋顶,如今节省的 15% 饲料,够再养出两塘成鱼。当这些细节被镜头捕捉,成为两小时后直播间里的背景素材时,谁也没注意杨巧藏在文件夹后的笔记本上,记着去年暴雨冲毁旧鱼塘时的损失清单 —— 那是现代渔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褶皱。
直播间的灯光比正午的日头更灼人。两款样品摆在泡沫箱上:糖醋鱼块的酥皮在镜头下泛着琥珀色,麻辣鱼的红油像凝固的晚霞。学生们的额头上渗着汗,脚本里的 "骨酥肉嫩" 被反复念叨,直到能准确说出休药期的天数。有观众问 "鱼在水里会不会闷",镜头立刻转向循环水系统的压力表 —— 信任从来不是凭空生长的,它得扎根在看得见的细节里。
牛栏外的山风与网线
香山村的晨雾要到上午十点才肯散去。7 月 10 日,实践团的面包车在盘山路上拧了十八道弯,最后停在合兴合作社的木栅栏外。刘场长的胶鞋沾着牛粪,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蚊虫叮咬的红点。"这山,85% 都是树,牛吃的草带着露水香。" 他往山上指,黄牛在松林间啃食的身影像撒在绿绒布上的铜纽扣,"可路是断的,好肉运出去,就成了冻得硬邦邦的块。"
学生们的直播支架架在牛栏边的石板上,支架腿垫着三块石头才勉强放平。刘场长第一次面对镜头时,手在裤缝上蹭了又蹭,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脚本里的 "生态养殖",而是 "俺们的牛,每天走的路比城里白领多"。有网友问 "牛肉会不会柴",他转身进栏,揪起一把带着泥土的紫花苜蓿:"你看这草,根扎在 1200 米的土里,牛吃了能不嫩?" 弹幕里突然涌来一串 "想买",学生们手忙脚乱地调焦距,没发现刘场长背过身时,用袖子抹了抹眼角 —— 那不是感动,是想起去年卖不出去的牛犊,在栏里哞叫了整宿。
汉滨区电商服务中心的唐主任带着信号增强器赶来时,山风正掀动他的衬衫。"线得架到山顶。" 他指着信号塔的方向,那里的光缆像条银蛇,正往更深的山里钻。学生们跟着他踩过带刺的灌木丛,脚下的碎石子滚下山崖,要过很久才传来回响 —— 这声音,像极了乡村振兴的脚步,慢,但扎实。
青春的脚印与土地的年轮
当实践团的合影照挂上香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照片里的年轻人还不知道,他们留下的不只是镜头里的影像。贝尔渔业的直播间数据单上,两款产品的订单地址从市区蔓延到县城;香山村的栅栏外,有货车正在加装冷藏箱。杨巧在晨会上念起学生们写的《养殖技术优化建议》,纸页边缘被茶水浸出了皱;刘场长的手机里存着直播回放,没事就翻出来看,学那些 "品牌"" 流量 " 的新名词。
暮色中的安康,鱼塘的水面倒映着星光,牛栏的木柱刻着新的划痕。这群年轻人的球鞋已经沾满泥污,却在现代化养殖基地的水泥地上、在山村的青石板路上,踩出了深浅不一的脚印。这不是一场浪漫的乡村漫游,而是用专业知识与土地对话的尝试 —— 就像杨巧的循环水系统,让每一滴水都不白流;像刘场长的牛群,每一步都踏在生长的土地上。
乡村振兴的账本上,没有虚浮的辞藻,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数字:3 万吨节水量、15% 饲料节约率、直播间里攀升的订单数、山路上新增的光缆米数...... 而青春的价值,正在这些数字与土地的褶皱里,慢慢显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