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实践感悟 >

秦巴深处的青春絮语:当数字与文脉共织乡村振兴诗行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周野 时间:2025-07-23
导读: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七月的秦巴山脉,云雾正漫过汉江的肩头。一群年轻的身影踏着晨曦走进安康 —— 这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带着课本里的理论,更带着对土地的虔诚,在 7 月 10 日至 12 日的时光里,与这座城市...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七月的秦巴山脉,云雾正漫过汉江的肩头。一群年轻的身影踏着晨曦走进安康 —— 这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带着课本里的理论,更带着对土地的虔诚,在 7 月 10 日至 12 日的时光里,与这座城市的数字脉搏、千年文脉共赴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浪漫之约。

数字浪潮里,富硒水的 “健康密码” 在流淌

7 月 10 日的安康电商服务中心,玻璃展柜里的富硒水瓶折射着晨光,像一串串凝固的星辰。讲解员叶同志的声音里,秦巴山区的馈赠徐徐展开:“这不是普通的水,是大地用亿万年时光酿的酒,每一滴都含着硒元素的温柔守护。” 实践团的同学们俯身细看,瓶身上的水珠仿佛是大山眨动的睫毛,正等待被更多人看见。

午后的座谈会上,电商中心张部长的话语如汉江浪潮,激荡着青春的思考。“你们看这直播屏幕里的田间地头,多像新时代的‘鹊桥’?” 他指向墙上的直播数据图谱,那里跳动的光点连接着安康的果园与北上广的餐桌,“直播电商是风,社交电商是帆,跨境电商是远航的船,咱们安康的山货,正借着这股风驶向更远的岸。”

同学们的笔记本上,灵感在生长:要为富硒水做一款 “健康溯源” 小程序,让每一滴水的旅程都能被触摸;要给鱼干穿上印着汉江渔歌的包装,让味蕾尝到故事的滋味;要把毛绒玩具装进画着秦巴风光的盲盒,让拆开包裹的瞬间成为遇见大山的惊喜。这些想法,像撒在土壤里的种子,正等着在数字的雨露里发芽。

博物馆的时光长廊,文脉在器物上低语

7 月 12 日的安康博物馆,是一座会呼吸的时光机。推开 “天赋安康” 展厅的门,鎏金铜蚕在射灯下泛着柔光,这枚 5.6 厘米的汉代精灵,曾被习近平主席在 “一带一路” 峰会上提及,如今它吐出的丝线,仍在编织新的传奇 ——2023 年,石泉县的蚕农们靠着这 “时光的银丝”,让 1.2 万农户的日子像桑葚果酒般醇厚,衍生品远销 19 国。

转过展柜,南水北调的沙盘在光影里流转。移民搬家的剪影里,藏着 “给北京供一江清水” 的承诺:退耕还林的树苗在坡上扎根,搬迁工厂的烟囱在记忆里淡去,而 “好山好水” 正通过生态补偿的魔法,变成农户口袋里的温热。实践团的李同学轻触沙盘上的汉江模型,“原来守护绿水青山,本就是在雕刻金山银山。”

二层 “脉源安康” 展厅里,40 厘米的新石器时代石斧沉默如哲。它曾劈开混沌,如今仍在诉说先民的勇气 —— 那是刻在安康人骨子里的坚韧。南朝部曲徒附俑群组成的汉江商队,舵手的号子仿佛还在展厅回荡;战国柳叶剑与楚式玉璧并肩而立,巴人的勇武、蜀人的灵巧、楚人的浪漫在此交融,像一杯陈年的酒,酿出 “兼收并蓄” 的文化基因。“这哪是文物?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啊。” 队长在展柜前轻声感叹。

织机声里,非遗与数字共舞

同日下午,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的织机声,是另一种形式的时光絮语。陕西聚福汇缘纺织工厂的车间里,棉纱在现代设备里流转,像汉江的水在群山间奔涌。负责人胡助力指着流水线上的针织衫,“这些衣裳要去全国各地,有的还要漂洋过海,背后是咱 1.2 万乡亲的饭碗。”

实践团的同学们看着质检员用游标卡尺测量针脚,看着包装工将成品装入印着秦巴纹样的盒子,一个念头在心中生长:要为这里办一场 “非遗织造・云端焕新” 直播。他们想让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看传统织锦纹样如何在现代面料上绽放;想让 VR 眼镜带观众 “走进” 车间,听工人师傅讲一根棉纱的蜕变;想把蚕丝面膜、桑葚果酒装进 “丝路霓裳” 盲盒,让每份快递都带着安康的体温。

当同学们在工厂门口展开队旗,夕阳正为厂房镀上金边。队旗上的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与车间的织机声、博物馆的铜蚕光、电商中心的数据流,在晚风里交织成歌。

这场青春的实践,是数字与文脉的相遇,是理论与土地的相拥。从富硒水的 “健康溯源” 到蚕桑产业的 “古今对话”,从石斧的勇气到直播的创新,实践团的同学们用专业学识为笔,以安康的山水为纸,写下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诗行。

正如汉江总会奔向远方,这些年轻的探索也终将生长 —— 或许在某个清晨,你打开的小程序里藏着秦巴的硒;或许在某个午后,你拆开的盲盒里装着安康的风;或许在某个黄昏,你身上的针织衫正诉说着一条蚕、一缕纱与一群青年的故事。

 

而这,正是 “三下乡” 最动人的意义:让青春的脚步与乡村的心跳同频,让数字的光与文脉的影,在振兴的土地上,织出永不褪色的诗篇。

 


责任编辑: 周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