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下青春辙:一缕油香与千丝经纬里的振兴絮语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晨雾还黏在咸阳站的月台栏杆上时, 八个背着直播架的身影已踩碎了露水。7 月 9 日的天光像块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压在 D168 次列车的窗玻璃上,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里,秦巴山的轮廓正一点点漫进视野 —— 这是 陕工院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行程,一场关于青春与土地的奔赴,要在 5 天的光阴里,把课堂上的公式定理,酿成乡村振兴的实在滋味。
油茶树影里的时光褶皱
列车钻进秦岭隧道时, 总想起出发前翻阅的香山村志。那些泛黄的纸页里,1934 年的烽火还在燃烧:红军战士的绷带渗着血,当地百姓捧着陶瓮里的茶油奔来,油香混着硝烟,成了最烈的消炎药。周恩来总理说它是 "救命油",这三个字像枚红印,盖在了 500 亩油茶园的每片叶子上。
抵达香山村时,恰是午后。层叠的油茶树顺着山势铺展,碧浪般涌到天边 —— 这是中国仅有的三处规模化油茶园之一,弱酸性土壤与秦巴气候的私语,说了三十年。负责人老陈抚着枝头饱满的果实,指腹蹭过果皮上的绒毛:"你看这果子,榨出的油烟点 226℃,比普通油高出去一大截,不饱和脂肪酸占了九成,能直接喝。" 他的指尖划过果实的弧度,像在抚摸香山村的年轮:江西的新娘嫁妆里要带 20 斤 "月子油",那是对新生命的祈愿;如今合作社的账本上,采茶人的收入单在逐年变厚,青壮劳力回流的脚步声,比山风还清晰。
举着直播设备穿行在茶园里,镜头掠过茶农腰间的竹篓,掠过正在晾晒的茶果壳 —— 这些硬壳会变成化妆品原料,连同洁白的茶花引来的游客,让油茶树从 "铁杆庄稼" 变成 "摇钱树"。老陈说盛产期能过百年, 望着镜头里涌动的绿意,忽然觉得这树不是在生长,是在把历史的褶皱,一点点熨成未来的模样。
纺织机声中的经纬密语
7 月 12 日的阳光,把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的玻璃幕墙照得发亮。在陕西聚福汇源纺织工厂的车间里,纺织机的轰鸣像支永不停歇的曲子,棉线在针床上跳着舞,转眼就织成了带着体温的针织衫。
厂长领着 看生产流程,从棉花的检测报告到成品的包装线,每个环节都像教科书里的案例活了过来。"你看这针脚密度,差半毫米都不行。" 他指着一件浅蓝色针织衫,眼里的骄傲比机器的光还亮。 这些学商贸的,忍不住拿出笔记本计算:优化供应链能省多少成本,线上渠道能拓宽多少销路。有个女生当场掏出手机下单,说要让宿舍的姐妹都尝尝 "安康织出来的柔软"—— 这举动或许微小,却像棉线穿过针孔,把 的专业和这里的产业,轻轻系在了一起。
车间的窗户外,秦巴山的影子斜斜地铺在地上。 望着机器吞吐的棉线,忽然想起香山村的油茶果:原来振兴从不是单行道,有人在山间种出绿色的希望,就有人在车间织出金色的未来,而 这些穿行其间的年轻人,不过是在为这希望与未来,搭一架更稳的桥。
青春辙痕里的振兴答案
返程那天,列车依旧穿过秦巴山脉。 翻开实践日志,上面记着油茶的烟点数据,记着纺织厂的生产标准,还记着老陈说 "百年盛产期" 时眼角的纹路,记着纺织女工接过 建议时眼里的光。
5 天的时光很短,短到刚看清油茶花的形状,刚听懂纺织机的节奏,就要转身离开。但 5 天的时光又很长,长到让 明白:"三下乡" 不是来施舍同情,而是来寻找共鸣 —— 秦巴山的土地需要专业的养分,就像油茶需要科技驯化,纺织需要市场智慧;而 的青春,总要在这样的共鸣里,才能长出最结实的筋骨。
车窗外,夕阳把山影染成了金红色,像极了香山村茶油的颜色。 知道, 留下的直播数据、调研报告或许会褪色,但那些被青春脚印踩实的土地,那些被知识浸润过的产业,总会在某个清晨,结出更饱满的果实。这大概就是乡村振兴的真谛: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无数个像 这样的 "过客",把自己的辙痕,轻轻刻进秦巴山的年轮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