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实践总结 >

青春铸链山海间:陕工学子三下乡绘就安康振兴新图景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周野 时间:2025-07-23
导读: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 当秦巴山脉的晨雾漫过汉水之滨,七月的安康正被一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唤醒。2025 年暑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与流通学院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循着 “三下乡” 的指引,踏遍汉滨区的山野与车间。他们以专...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当秦巴山脉的晨雾漫过汉水之滨,七月的安康正被一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唤醒。2025 年暑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与流通学院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循着 “三下乡” 的指引,踏遍汉滨区的山野与车间。他们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香山村的牛栏边、电商服务中心的屏幕前、贝尔渔场的直播间里、纺织厂的流水线旁,写下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 这既是一场对乡土中国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用知识赋能振兴的生动实践。

山野间的破局:黄牛与蜂蜜的 “出山记”

汽车碾过香山村的盘山公路,车轮与碎石的摩擦声里,藏着山民对好日子的期盼。实践团首站便扎进这片被青山环抱的村落,刘场长蹲在牛栏边抚摸小牛犊的场景,成了他们对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初印象。“你闻这草香,咱的牛吃的是没打药的嫩草,喝的是山泉水,肉里都带着甜味!” 可话锋一转,他指节叩着牛栏的木柱,“就是这山路,把好东西困在了山里。”

牛栏里的青草香挡不住销路的愁。收购商踩着泥泞来,三言两语便把价钱压到谷底;养殖户守着老经验喂牛,防疫、配种全凭 “看天吃饭”;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会养牛的不懂直播,想吆喝的找不着门路。实践团的年轻人把这些困境记在笔记本上,也刻进了心里。他们举着手机走进牛栏,镜头里,晨露挂在牛背上的绒毛上,山泉水从石缝里淌出叮咚声 —— 一场场 “云端看牛” 的直播,让香山村的黄牛成了网友口中的 “山珍”;他们又翻出专业课本,把电商开店流程、快递保鲜技巧编成图文并茂的手册,手把手教村民点进 “外卖式” 的销售新世界。

不止黄牛,养蜂场的蜂蜜也沾了光。实践团为蜜罐设计了 “带着山花标签” 的包装,标签上印着养蜂人追花逐蜜的故事,再通过短视频展现摇蜜时的金黄流瀑。当第一单蜂蜜顺着快递车驶出大山,村支书握着实践团成员的手笑:“你们这是给山货插上了翅膀!”

数字里的新生:从直播间到产业链的跃迁

离开香山村,实践团的脚步转向安康市电商服务中心。展示大厅里,富硒水的瓶身上映着秦岭的倒影,毛绒玩具的笑脸里藏着汉水的温润 —— 这些带着 “安康印记” 的产品,正等待被数字经济唤醒。“电商不是简单的‘网上卖货’,是让大山的馈赠被看见、被懂得。” 电商中心张部长的话,让实践团对 “数字赋能” 有了更深的领悟。

他们当即拿出方案:为富硒水开发 “健康溯源” 小程序,扫码就能看见水源地的实时监测数据;给毛绒玩具设计 “安康故事盲盒”,每个玩具都附赠一张手写的山民寄语;更把课堂里的 “用户画像” 理论搬进实操,教商户分析直播间的地域分布、互动热词,让 “无添加认证”“生态养殖” 这些关键词,精准戳中城市消费者的需求。

贝尔渔场的直播实践,成了数字赋能最生动的注脚。实践团成员蹲在鱼池边调灯光,教杨总把 “汉江好水养出好鱼” 的生态优势,变成直播间里的 “看得见的新鲜”。当屏幕上跳出 “下单” 的提示音,杨总盯着实时数据笑:“原来直播不是喊口号,是让鱼干自己‘说话’啊!” 这场实践不仅让渔场与学校结下合作,更印证了一个道理: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缺的从不是好产品,而是让好产品 “会说话” 的智慧。

车间里的共生:纺织机织出的就业网

在陕西聚福汇源纺织工厂,纺织机的嗡鸣与实践团的惊叹声交织成另一种振兴旋律。车间里,针织衫的纱线在流水线上流转,从原材料检测到成品包装,每个环节都透着 “工匠精神”。负责人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从棉花到成衣,我们把每个环节都攥在手里,既保质量,也稳就业。”

这话里藏着沉甸甸的责任。工厂里,不少工人是附近的村民,曾经守着几亩薄田发愁,如今在车间里练就了熟练的缝纫手艺。实践团成员翻着工资表,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安稳:“一个岗位能撑起一个家,一条产业链能暖一片山。” 他们在车间里记录下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把课堂里的 “供应链管理” 理论与实操对照,发现这里的 “全流程管控”,正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范本。

离开时,师生们忍不住买下几件针织衫。“质优价宜,还带着乡土的温度。” 一位老师的话,道破了产业振兴的本质 —— 当工厂与土地、工人与家乡紧紧相连,纺织机织出的就不只是衣物,更是乡村与未来的纽带。

青春的回响:在乡土里读懂振兴

实践团离开安康那天,香山村的黄牛正在山坡上啃草,铃铛声漫过山谷;纺织厂的机器仍在运转,纱线里缠着新的希望。队员们望着车窗外倒退的青山,忽然读懂了 “乡村振兴” 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刘场长直播时眼里的光,是杨总看着订单时舒展的眉,是纺织女工手里日渐熟练的针线。

这场三下乡,让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更多理解。他们带着专业知识走进乡土,却在泥土里收获了更珍贵的答案:振兴从来不是单向的 “给予”,而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 就像秦巴山脉的风,既吹绿了山野,也吹亮了年轻人的眼睛。

当实践团的足迹渐渐淡去,留在安康大地上的,是电商直播间里的持续热度,是养殖场里更新的防疫手册,是纺织厂与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这些细微的改变,正像汉水的涟漪,一圈圈荡开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而那些年轻的身影,早已把 “三下乡” 的故事,写进了自己与时代同行的青春里。

 


责任编辑: 周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