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实践感悟 >

秦巴经纬里的青春注脚:陕工大实践团的振兴方程式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周野 时间:2025-07-23
导读: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 当 D168 次列车穿透秦巴山脉的晨雾,8 名身着统一服装的陕工大学子正用镜头捕捉窗外梯田与云霭的缠绵 —— 这不是一场寻常的山水写生,而是 2025 年 7 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 “三下...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当 D168 次列车穿透秦巴山脉的晨雾,8 名身着统一服装的陕工大学子正用镜头捕捉窗外梯田与云霭的缠绵 —— 这不是一场寻常的山水写生,而是 2025 年 7 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的 “三下乡” 远征。从咸阳到安康,从香山村的牛舍到贝尔渔场的直播间,这群青年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秦巴腹地的振兴画卷上,写下了属于 Z 世代的注脚。

香山问诊:黄牛与蜂蜜的出山哲学

香山村的盘山公路像条被晒得发软的麻绳,将实践团 “捆” 进海拔 1200 米的云雾里。这里 85% 的森林覆盖率滋养了肉质鲜美的黄牛,却也让 “酒香也怕巷子深” 成了刘场长的心病。这位年近六旬的合作社负责人指着牛舍外啃食露水草的黄牛,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无奈:“就像怀才不遇的隐士,再好的肉,走不出大山也是枉然。”

实践团的 “诊断书” 来得直接:用新媒体拆了这 “巷子”。学生们扛起直播设备钻进牛舍,镜头里,膘肥体壮的黄牛在林间踱步,刘场长带着秦腔味儿的解说混着虫鸣传出 —— 这场 “云端牧场” 直播,让 “从山坡到餐桌” 的链条变得透明如汉水。更妙的是他们给蜂蜜产业开的 “方子”:拍摄蜂农摇蜜的慢镜头,配上 “秦巴云雾酿的甜” 的文案,把山货酿成了 “有故事的奢侈品”。

村支书在座谈会上展示的网格化管理图谱,倒像张微型的社会治理棋盘:1 名党员网格员加 2 名村民协管员,将 1500 余村民的生计与安全织成网。学生们当即提议,要把这张网接上 “数字线”—— 未来用 “暑期实践 + 线上服务 + 毕业设计” 的机制,让品牌策划、农旅规划等智力支持如汉水般常流。

电商破局:富硒水里的数字密码

安康电商服务中心的展示大厅里,一瓶瓶富硒水在射灯下泛着琥珀光。张部长拿起水样检测报告,语气里带着自豪:“这水的硒含量,就像秦巴山区的宝藏,藏得深,价值高。” 实践团的学生们却在思考:如何让 “深闺宝藏” 学会 “自我介绍”?

 

他们的方案带着点 “中西合璧” 的巧思:给富硒水做个 “健康溯源” 小程序,扫码可见水源地的实时监测数据,像给产品办了张 “数字身份证”;给毛绒玩具设计 “秦巴神兽” 系列盲盒,把汉水传说缝进布料里 —— 这既是波特莱尔式的 “商品诗学”,也是接地气的市场策略。更关键的是,校企合作的协议一签,电商中心成了实践基地,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就此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直播道场:鱼塘边的流量辩证法

贝尔渔场的杨总曾以为直播是 “对着手机喊口号”,直到学生们把直播间搬进鱼干加工坊。“您看这组数据,”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指着后台,“西安的观众最爱问‘有无添加剂’,上海的则关心保质期 —— 这就是市场给生产的回信。”

这场 “零基础直播教学” 更像场生动的商业课:手机架在汉江老石板上,灯光借的是午后的自然光,学生们教渔民把 “汉江好水好鱼” 的生态牌,打成 “无添加”“现烤” 的卖点。当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杨总终于明白:直播不是炫技,而是让 “供给” 听懂 “需求” 的方言。这种 “授人以渔” 的赋能,比单纯帮卖货更长久 —— 就像给传统渔业装上了数字的船桨。

纺织新篇:经纬间的文化基因

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的车间里,织机声像永不疲倦的咏叹调。聚福汇缘纺织厂的胡助力领着学生们看产业链图谱:从棉花检测到成衣包装,每个环节都像钟表齿轮般咬合。“我们不仅要做布,还要做有故事的布。” 学生们的 “非遗织造・云端焕新” 方案应声而出。

他们想让秦汉织锦纹样在 VR 镜头里 “活” 过来:邀请非遗传承人演示挑花技艺,让观众隔着屏幕触摸千年纺织史;把针织衫和文创纹样图谱打包成 “丝路霓裳” 盲盒,用年轻人的方式解构 “丝绸之路” 的密码。这种 “文化 + 产业” 的混搭,恰似给传统纺织业注入了青春的基因重组剂。

 

当实践团的列车驶离安康,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一串关于振兴的启示:香山村的黄牛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畅通的 “出山航道”;富硒水的价值不在实验室数据里,而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直播的真谛不是流量狂欢,而是让乡村学会与市场对话。

这群青年用脚步丈量的,何止是秦巴山区的经度纬度?更是知识与土地的结合度,青春与时代的契合度。正如钱钟书所言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今日的乡村振兴,何尝不是一群素心青年,在秦巴经纬间,商量着、培养着的新希望?

 


责任编辑: 周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上一篇:秦巴山里黄牛鸣,青春风过草生金
下一篇: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